[微风]1991年,美国曾秘密做过一个名为生物圈二号的实验,将4男4女关一起两年,当他们被释放出来时,令所有人都震惊了。 “生物圈二号”实验地点选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是由企业家爱德华·巴斯投资1.5亿美金,依据约翰·艾伦的构想建造的。 整个项目耗时近八年,用八万根钢梁和六千多块玻璃,在1.2公顷的区域内搭建了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 从设计初衷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生态学实验,更是对人类在封闭环境下生存能力的测试,尤其是对人类能否在火星建立生存基地的一次预演。 为了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实验者对这个封闭空间做了精密规划,里面模拟了热带雨林、微型海洋、沼泽、沙漠等多种地球常见的生态系统,还投放了超过三千种动植物以及上千种微生物。 按照设计思路,这些生物会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自我供给,支撑里面人员的长期生存。 然而,实验开始后不久,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系统就出现了问题,而且是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双重崩溃,这也是实验失败的核心原因。 首先崩溃的是人造生态系统,最紧急的是空气问题,短时间内封闭空间里的氧气含量就下降了近五分之一,后来发现是里面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的,氧气减少直接影响了整个系统的稳定,也威胁到人员的生存。 紧接着,食物供应也出了问题,虽然有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繁殖速度很快,但专门为人员提供食物的农业区域产量严重不足,原本规划的多样化饮食无法实现,大家只能靠豆子和谷物维持生存。 为了补充蛋白质,他们还不得不捕杀原本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饲养的动物,长期营养不足让每个人的身体都变得虚弱,原本设想的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彻底无法维持。 人造生态系统崩溃的同时,里面8个人组成的小社会也出现了分裂,实验初期,大家配合得很好,都很有热情。 但随着氧气不足、食物短缺的问题持续存在,每个人都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情绪变得压抑、焦虑,原本的和谐氛围逐渐消失。 团队分裂成了两派,核心分歧在于如何应对当前的危机,一派认为应该向外部求助,先保证大家的生存,哪怕打破“完全自给自足”的规则; 另一派则坚持必须遵守实验初衷,不能依靠外部帮助,否则实验就失去了意义,这种分歧让团队内部矛盾不断,正常的协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不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家逐渐意识到内部分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之后,他们开始主动沟通,重新协调分工,一起想办法改善现状。 比如调整空间内的光照条件、扩大水域面积、引入新的微生物种类等,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协作能力慢慢恢复,也通过技术调整尽量改善生存环境。 最终,原定两年的实验没能如期完成,提前终止了,当封闭空间的门打开时,8名参与者虽然身体看起来很虚弱,但精神状态很坚定,也对后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虽然“生物圈二号”实验从技术和目标层面来看是失败的,但它带来的启示却非常重要,这也是实验真正的价值所在。 首先,它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地球(被称为“生物圈一号”)的生态系统极其复杂且稳定,这种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类目前的理解和复制能力,人类想要人造一个类似的生态系统难度极大。 其次,实验也证明,任何关于人类未来生存的规划,都必须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人性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环境压力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这种脆弱性和可变性是规划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因素。 如今,那座建在沙漠中的玻璃封闭空间,并没有成为人类迈向火星的铺垫,反而像一个“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人们: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还很有限,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参考:中国新闻网:人造生物圈,最后的诺亚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