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这话一出口,岛内炸锅了,不少人觉得这是大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牛气冲天,全世界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这里的芯片,尤其是台积电,这家伙垄断了先进制程的半壁江山。 苹果、英伟达这些大佬的处理器,全靠台湾生产。怎么突然就谈起搬家了呢? 主要是美国那边闹腾得欢,他们推出个芯片法案,砸下大把银子,就是想把芯片制造拉回自家后院。 为什么呢?因为疫情和地缘摩擦让他们慌了,供应链一断,经济就瘫。 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计划,其实早几年就敲定了,亚利桑那州那块地,投资规模已经飙到650亿美元以上,比原计划翻了好几倍。 萧美琴这番话,是在加拿大媒体采访里冒出来的。她强调台湾的芯片实力是几十年磨出来的,不是天上掉馅饼。 可外界解读成承诺全面迁移,岛内舆论就热闹了,有人欢呼这是加强盟友关系的好机会,有人愁眉苦脸,怕本地产业空心化。 实际情况呢?台湾当局赶紧澄清,说生态系统根基还在岛上,不会全盘搬走。 但这承诺的影子,还是让大家琢磨,美国的补贴诱人,台积电拿了66亿美元直补外加50亿美元低息贷款,用来盖厂房。 可这钱不是白拿的,得在美国雇人、买设备,拉动本地经济。 迁移的过程,麻烦事儿一大堆。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厂子,本来计划2024年投产,结果拖到2025年,还在调试。 为什么迟了呢?美国那边劳动力贵,工会强势,台湾式的加班文化在那儿行不通。 员工流失率高,技术工人短缺,台积电得从岛上调人过去,可那些工程师适应不了沙漠气候和生活节奏。 加上环保法规严,供水供电基础设施跟不上,成本直线上升,听说厂子运营第一年就亏了140亿新台币,够呛。 产业链不是光搬个大厂就行,上游的硅晶圆、化学材料,下游的封测企业,全得跟上。 台湾有上千家中小企业靠着台积电吃饭,它们要是跟不过去,就得在美国重找伙伴,可本地供应商水平参差,响应速度慢。 这下子,岛内就业就成问题了。半导体占台湾出口的四成以上,养活了百万从业者,要是转移加速,本地工厂减产,年轻人找工作更难。 行业报告估算,短期内可能丢掉几万个岗位,大家议论纷纷,这值当吗?美国是想减少对台湾的依赖,建自己的“硅谷”,可台湾呢?芯片是他们的王牌,丢了这个,国际地位咋办? 更别提地缘风险了,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场,台湾企业一半订单来自那边。要是关系闹僵,生意黄了,谁来补窟窿? 再说说外部压力。中国最近升级稀土管制,从2025年10月9日起,出口稀土产品得申请许可,尤其是含稀土的材料,门槛设在0.5%以上。 这稀土是芯片关键原料,全球九成加工在中国,台积电的先进芯片离不开这些,虽然不直接进口,但供应链绕不开。 专家分析,美国想自建稀土链,得花十年和上百亿美元,还不一定成。 结果呢?台积电在美国产的芯片,要卖给全球客户,还得过中国关卡,不然材料卡脖子,整个生产乱套。想想看,这不就是雪上加霜吗? 两岸在芯片上,本来有不少默契,台湾擅长制造,大陆有市场和组装厂吗,像华为、小米这些公司,用了不少台湾芯片。 过去几年,两岸企业合作紧密,台湾出口到大陆的半导体值数百亿美元,要是深化协作,台湾的技术加大陆的规模,能顶住美欧压力。 可现在,政治风向一变,一切悬了。美国推“友岸外包”,台湾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岛内有企业主私下嘀咕,与其赌美国政策不变,不如稳住大陆订单,那边需求稳定,还能共同研发新技术。 这迁移像场豪赌,台湾的强项是工程师团队和高效供应链,根扎得深,要是全移走,话语权溜了,美国补贴再多,也挡不住经济波动。 保持本土核心,适度分散风险,或许更靠谱。台积电已经在日本、德国设厂,就是分散蛋篮子。 岛内舆论呼吁,当局多听听业界声音,别让政治绑架经济。大家都盼着产业稳,就业稳,日子过得踏实。 这事儿提醒我们,科技竞争不是零和游戏,得找平衡点。两岸携手,面对全球挑战,才是长远之道。 参考资料: 【1】环球时报
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
芝士讲解员
2025-10-23 17:30: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