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

悠然话史 2025-10-23 17:37:21

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么处理?”没想到,陈老总摇摇头说:“这位大亨不能动!”   1956 年上海,顾竹轩的葬礼队伍从弄堂延伸到殡仪馆。   数百人举着写有 “顾阿公” 的木牌,不少车夫、戏班演员抹着泪。   有人捧着他生前常穿的青布长衫,有人拎着他资助过的义学课本。   谁能想到,这位让百姓自发悼念的 “青帮大佬”,曾是 1949 年陈毅特批 “不能动” 的人。   送葬人群里,地下党员姜维新举着花圈,想起当年被救的往事。   时间回到 1918 年,苏北盐城顾竹轩的老家。   他拿着在上海拉黄包车攒的钱,在村里建起一间义学。   “穷人家的孩子也得读书,不然永远翻不了身。” 他对村民说。   义学不收学费,还管午饭,他每月都往回寄钱维持。   有孩子冬天没棉衣,他就让人从上海捎来布匹,请人缝制。   1937 年上海沦陷后,天蟾舞台的后台总有些 “特殊包裹”。   顾竹轩让人把药品、电台零件藏在戏箱夹层里。   “这些是给抗日队伍的,你们务必送到位。” 他对徒弟叮嘱。   有次遇到日军盘查,戏班班主急得满头汗,他却镇定地说:“都是戏服道具。”   日军翻了翻戏箱,没发现异常,最终放行 —— 他用戏台作了 “隐秘通道”。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顾竹轩的车行来了个特殊 “车夫”。   是刚从根据地回来的地下党员顾叔平,想找份工作隐蔽身份。   顾竹轩一眼认出他,却没点破:“以后你就跟着我,没人敢查。”他还特意给顾叔平做了块 “车行管事” 的木牌,方便其开展工作。   后来顾叔平说:“顾先生的掩护,帮我躲过了好几次危险。” 1949 年上海解放后,陈毅派人给顾竹轩送了封信。   信里说:“先生为民族、为百姓做的事,新政府记在心里。”顾竹轩看完信,对家人说:“新政府懂我,我也得为新社会出力。”   他主动把车行的车辆登记造册,交给政府统一管理。   还帮着劝说其他工商户:“跟着新政府走,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1952 年,顾竹轩的戏曲学校来了个孤儿叫小阿福。   孩子吃不饱饭,总是偷偷躲在后台啃冷馒头。   顾竹轩知道后,把小阿福拉到身边:“以后你就跟我吃,别怕饿肚子。” 他还亲自教小阿福唱老生,手把手纠正身段。   后来小阿福成了名角,每次演出前都会说:“我能有今天,全靠顾阿公。”   1955 年,顾竹轩收到陈毅的回信,信里聊起戏曲传承。   陈毅说:“戏曲是传统文化,先生办学校培养人才,功不可没。”   顾竹轩拿着信,笑得合不拢嘴,让家人把信好好收着。   “陈市长懂文化,也懂百姓,这样的政府,值得我们拥护。” 他对徒弟说。   那段时间,他常去学校看孩子们练功,眼神里满是欣慰。   1956 年顾竹轩病重时,床边放着两样东西。   一样是苏北义学孩子们寄来的成绩单,一样是陈毅写给他的信。   他拉着儿子的手说:“我这辈子,没做过亏心事,值了。”“以后要接着帮百姓,别丢了‘顾阿公’的名声。”   去世后,义学的孩子们还寄来悼词,说 “永远记得顾阿公”。   如今,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角落里,有块 “顾竹轩纪念牌”。   上面写着:“以戏台为盾,以善行为刃,一生守正义,百姓念‘阿公’。”   苏北老家的义学早已翻新,成了 “竹轩小学”,孩子们还会听老师讲他的故事。   历史记住的,从来不是 “青帮大亨” 的头衔,而是他藏在细节里的善良与担当。   就像送葬队伍里那句朴素的话:“顾阿公不是大佬,是帮过我们的好人。”   信源:《文汇报》:"抗战时期上海地下斗争史料" 、《新民晚报》:"老上海的传奇人物"

0 阅读:5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