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是没喝那顿酒,现在该在给孩子过生日吧?”张某妻子盯着法院判决书上的“528

自由芒果 2025-10-24 08:35:02

“他要是没喝那顿酒,现在该在给孩子过生日吧?”张某妻子盯着法院判决书上的“528621.57元赔偿”,眼泪砸在“杨某承担55%责任”那行字上。2023年1月9日那个寒夜,濮阳一家火锅店的包间里,四个男人的酒局从欢声笑语变成血色悲剧,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共饮责任”的法律拉锯战。 酒局上的生死6小时:从碰杯到血泊 那天晚上9点,张某和孟某某、段某某、杨某围坐在火锅桌前。段某某滴酒未沾,孟某某喝了半杯就捂着胃说“不行了”,两人先后离开。剩下张某和杨某继续碰杯,直到11点,饭店老板听到包间里杯子碎裂的声音——张某后脑勺撞在桌角,鲜血顺着脖子流进衣领。老板递上纸巾时,张某含糊说着“没事”,10分钟后,他和杨某互相搀扶着走出饭店。 第二天早上7点,派出所的电话惊醒了张某妻子。她在小区北门找到丈夫时,张某的羽绒服被血浸透,身体早已冰凉。法医报告显示:冠心病基础上,头部失血+急性乙醇中毒,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监控拍下关键细节——杨某把醉酒的张某扔在小区门口,自己转身进了单元楼,而张某的手机在当晚12点后彻底关机。 法院的“责任天平”:55%与0%的较量 2025年9月,濮阳市华龙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引爆网络。法院认定:先行离开的段某某(未饮酒)和孟某某(无劝酒行为)不担责;杨某因“未履行照顾、通知、护送义务”,需赔偿52.8万元。这个判决像一记重锤,砸碎了“酒局出事,同桌全赔”的惯性认知。 “凭什么就判我?”杨某在法庭上咆哮,“他自己要喝,摔了关我什么事?”但监控显示,张某受伤后意识模糊,杨某既没打120,也没联系家属,甚至关机躲藏。法官翻出《民法典》第1165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共饮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在张某流血的那一刻,从道德约束变成了法律红线。 酒桌上的“生死契约”:你的劝酒可能值一条命 这起案件撕开了酒文化的灰色地带。2024年天津宝坻区曾有类似判决:四人喝酒后,一人醉驾身亡,组织者赔2%,饭店老板赔1%。法官当时的话振聋发聩:“共饮不是法外之地,你的每一句‘再喝一杯’,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稻草。”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饮酒导致的意外死亡超7万人,其中40%与共饮者未尽义务有关。法律界人士指出,共饮者的责任边界清晰:强迫劝酒、明知对方患病仍劝、未护送醉酒者、未劝阻酒驾——这四种行为,出事必担责。而“只是凑局”“没劝酒”“先走了”这些借口,在法庭上根本站不住脚。 酒杯里的教训:别让情谊变成“催命符” 张某的悲剧不是个例。2023年安徽蚌埠,一男子因提醒“遛狗要牵绳”被殴打致脑震荡;2025年重庆,一女子遛狗牵绳反被骂“狗奴”。这些事件背后,是规则意识的集体缺失。而酒局上的“生死局”,更是把这种缺失推向极端——有人用“不喝不够朋友”绑架他人,有人用“我没事”掩盖危险,最终用一条命买单。 “现在聚会,我都先签‘免责声明’。”网友@北京老张 的调侃带着心酸。但法律从不开玩笑:共饮者的义务,是生命最后的防线。你的一句“别喝了”,可能救一条命;你的一次护送,可能保一个家。 最后想问你:如果同桌喝醉,你会怎么做? 是拍拍肩膀说“自己小心”,还是打车把他送回家?是发个朋友圈炫耀“兄弟情深”,还是默默删掉酒局照片?张某的妻子现在每天盯着手机,等一个永远不会打来的电话——那个本该在凌晨送丈夫回家的“兄弟”,至今没说过一句“对不起”。 酒杯碰响的是情谊,但醉后的世界,法律比人情更清醒。你觉得共饮者的责任该划到哪里?是“喝死活该”,还是“必须护送”?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你的每一次发声,都是在给酒桌上的“生死局”划红线。 来源:头条热搜

0 阅读:11
自由芒果

自由芒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