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鲜花也没有寿宴,唯一的生日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三学社画的祝寿字画...... 主要信源:(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恭贺“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九十五岁华诞) 2023年8月的北京城笼罩在盛夏的暑热中。 中关村一栋老式居民楼里,95岁的许鹿希坐在书桌前,轻轻抚摸着桌上摊开的相册。 窗外传来蝉鸣声声,阳光透过纱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套60多平米的老房子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陈设,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种医学和物理学书籍。 这天是许鹿希的生日,但她婉拒了所有庆祝活动。 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老式台灯投下温暖的光晕。 侄子送来了一幅装裱精致的字画,上面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九三学社同志们写的祝寿词。 许鹿希仔细端详着字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墙上挂着的照片。 那是1953年的结婚照,照片上的邓稼先英姿勃发,她依偎在丈夫身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谁能想到,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8年那个闷热的夏夜至今历历在目。 许鹿希记得那天特别热,窗外的知了叫得人心烦意乱。 邓稼先很晚才回家,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 他说话时声音有些颤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 当说到新工作任务需要完全保密时,这个一向坚毅的男人眼眶湿润了。 许鹿希什么也没多问,只是紧紧握住丈夫的手。 随后的日子变得异常艰难。 许鹿希白天在北京医学院教书,晚上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 最难受的是面对亲朋好友的询问,她只能含糊其辞。 有时深夜独坐,她会取出结婚时邓稼先送她的钢笔,在日记本上写下思念之情。 1964年10月的一个傍晚,许鹿希在实验室加班时听到广播里传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她的手微微发抖,试管差点滑落。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丈夫这些年在从事怎样的事业。 喜悦与担忧交织在心间,作为医学教授,她比谁都清楚核辐射的危害。 特殊时期来临后,许鹿希的生活更加艰难。 但她始终记得丈夫离别时的话,默默承受着一切。 每当孩子们问起父亲,她总是说爸爸在做很重要的工作。 夜深人静时,她会拿出邓稼先偶尔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只有简单的问候,但她能从中读出丈夫的牵挂。 1985年春天,邓稼先终于回来了。 当许鹿希打开门看到丈夫时,几乎认不出这个憔悴的老人。 长期的核辐射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但邓稼先的精神依然振奋。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常常拉着妻子的手,讲述在戈壁滩上的见闻。 许鹿希强忍泪水,细心照料着丈夫。 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开始着手整理丈夫的生平资料。 这对一个医学教授来说并不容易,她需要从头学习核物理知识。 书房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她一字一句地查阅资料,走访邓稼先的同事。 有时遇到难懂的专业术语,她会反复请教相关专家。 如今,许鹿希依然保持着简单的生活习惯。 每天清晨,她会仔细擦拭邓稼先的照片,然后坐在书桌前阅读。 屋子里最多的就是各种书籍和资料,她还在继续完善关于邓稼先的传记。 偶尔有访客来时,她会平静地讲述那些往事,语气中没有丝毫怨悔。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鹿希的选择或许令人费解。 但她始终认为,有些东西比物质享受更重要。 正如她常说的,理解一个人,就要理解他追求的事业和理想。 这套老房子见证了她的青春、她的坚守,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夕阳西下,许鹿希合上相册,小心地放回书架。 窗外的蝉鸣渐渐平息,晚风轻轻吹动窗帘。 这个普通的夏日即将过去,而一位九旬老人对爱情和理想的坚守,依然在静静地延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storm
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