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公开对我们表达不满!10月24日,德媒刊文声称,对华依赖正在“吞噬”我们的繁荣!德媒表示,当前的芯片和稀土危机充分说明,如果不尽快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德国的工业基础与经济安全都将岌岌可危。德国工业对中国原材料的高度依赖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而北京也正在“毫无顾忌”的将这种依赖关系作为施压的地缘政治武器。 德媒还提到,美国总统的激进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伤害很大,但相比之下,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损害”更隐蔽、危害更大。 他们说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占了垄断地位,还越来越多地利用这种地位,不管是药品、芯片还是稀土,北京随时都能发起致命攻击。 但事实真的像德媒说的那样吗?咱们来仔细看看。 先说说药品,德国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欧洲市场上68%的关键活性成分来自亚洲,其中中国供应24%,印度供应37%。在抗生素领域,全球47%的生产基地在中国,27%在印度,欧洲只占23%。德国药剂师联合会主席普赖斯都感叹,中印在药物生产上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德国。这说明德国的药品生产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依赖确实不小。 再看看芯片,虽然德国在汽车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在芯片方面,德国也离不开中国。荷兰ASML的高端光刻机虽然领先全球,但下游厂商和零部件供应高度依赖中日韩,而中国掌握着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一旦中欧关系紧张,欧洲芯片企业也会受到严重冲击。而且德国的一些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和计算机部件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依赖从中国进口。 稀土就更不用说了,中国在稀土领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2023年,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70%左右,深加工占比高达93%。德国2023年进口的5200吨稀土原材料中,71%直接来自中国。 德国90%的稀土用于制造汽车、化工厂和炼油厂中的催化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说,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可能导致德国汽车产业面临生产中断的风险。 大众集团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负责人就坦言,集团的钬元素库存仅能维持三个月生产,如果拿不到中国的出口许可,狼堡工厂的ID系列车型可能被迫停产,涉及2.3万名员工的生计。 面对这种情况,德国政府也想减少对华依赖,出台了《德国联邦政府中国战略》,强调“去风险”和“减少依赖”。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的跟踪调查显示,2024年,德国对中国进口依赖度超过50%的产品类别从200个增加到了203个,进口率超过75%的产品类别从77个增至83个。这说明德国的对华依赖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某些领域还增加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市场,很多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有优势,德国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德国企业在中国已经有了长期的投资和布局,要想在短期内实现供应链的转移,成本非常高,而且还面临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挑战。 比如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超过百亿欧元,生产线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原料。德国政府讨论对中国稀土设限时,巴斯夫高管紧急游说政府,力陈保障稀土进口不受影响的必要性。这说明德国企业在自身利益面前,并不愿意完全配合政府的“去风险”政策。 德媒把中国的经济行为说成是“损害”多边贸易体制,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中国一直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和维护者,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发展不仅为自身带来了繁荣,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国媒体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德经贸关系,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指责。 总之德国媒体所谓的“对华依赖正在吞噬繁荣”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而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分析。中德经贸关系是互利共赢的,德国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而不是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