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现在估计挺后悔的,后悔什么?她后悔的不是加入国民党,也不是竞选主席时缴纳的那笔高额保证金,而是发现自己变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渐渐远离了最初两岸统一的初心。 几年前,她还是国民党里少有的“硬统派”,身份特殊,出身黄复兴党部,从父辈开始就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信念根深蒂固。 她从绿营脱身,是因为亲眼看清了“台独”路线带来的分裂与对立,她曾坚定地相信,只有统一才能让台湾真正走出困境。 那时候,她的目光是亮的,说话也直,不怕别人不喜欢,只想让更多人记起自己的根。 可是,当她终于顶着巨大压力爬上国民党主席的位置,一切都变了。这个位置不是施展理想的舞台,而是一张看不见的网,被派系、利益和选票紧紧缠着。 党内的路线早已定型,什么都能谈,就是不能谈“统一”。有人提醒她,太强调统派立场会失分,有人暗示她,想要党内安稳,就得低调。 从那时起,她开始一点点退回去。开口再也不说“统一”,改成“维持和平”;讲两岸政策,只谈复航、交流;面对媒体的追问,她总用“让民众安居乐业”来带过。 那些话听起来没错,但都避开了核心。久而久之,她成了众人眼里的“维稳代表”,那个曾经直言不讳的郑丽文,只剩下了模糊的影子。 外界的反应比她想象的更冷。大陆的舆论先失望,觉得她变得犹豫,不敢正视问题;台湾的选民也不买账,有人骂她摇摆,有人说她为权力改变了立场。 她拼命维持的平衡,没能赢得任何一方的真正认同。这个局面,比政治失败更让人难受。她清楚自己做出了选择,也知道这一切背离了当初的心意。 可现实给她的空间太小,每一个字都得经过仔细计算,说多一句可能失去位子,说少一句又会失去人心。 那些年,她一次次告诉别人,自己愿意为理念负责任;如今,她只能在一堆模糊的说法中艰难应付。 或许没有人比她更明白权力的代价那笔为竞选交的保证金,那些年为了“统”字付出的一切,都换来如今这般进退两难。 郑丽文不是不懂,她只是被困住了。她想守住国民党主席的位置,就得照顾中间派;她想守住党,就得舍掉一部分自己。慢慢地,她习惯了不说真心话,习惯了在两岸之间打圆场。 外人看到的是她的妥协,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是压在心口的沉重。有时候,她可能也会想起当年高喊“我是中国人”的自己,那时候的眼神干净,力量很足,如今却只能小心地权衡每一句话。 她的后悔不只是情绪,而是一种清醒的痛。她明白自己变了,也明白这改变几乎无法回头。权力让她有了位置,却夺走了信念。 曾经让她脱离绿营的那份勇气,如今成了她再也说不出口的秘密。那两个字依旧在,在她心里,也在那封回电里被刻意删掉的位置。只是这一次,她再不敢提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