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在新加坡论坛称除了中美,全世界都是小国,我没有兴趣讨论小国!在场的新加坡

修竹崽史册 2025-10-24 10:53:05

美国教授在新加坡论坛称除了中美,全世界都是小国,我没有兴趣讨论小国!在场的新加坡华人嘉宾都懵了,其实整治这帮“黄皮白心”的华人,还得让美国人来整治,美国教授这样说完,新加坡华人除了不开心外,也不敢反驳什么,如果是一个中国教授这样说,估计在场的新加坡华人就要“群起而攻”了。   美国教授这话,听着刺耳,但还真点出了国际关系里赤裸裸的现实:硬实力决定话语权。   在全球治理的舞台上,硬实力强的国家往往能把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哪怕他们的逻辑不一定站得住脚。   美国凭借经济、军事、科技的压倒性优势,几十年来一直在国际话语场上呼风唤雨。   他们说啥,别人就得听着,哪怕是“强词夺理”,也能变成全球讨论的“真理”。   新加坡华人嘉宾面对美国教授的“除了中美都是小国”论,估计心里一万个不服,但愣是没吭声。   因为在他们眼里,美国代表的就是那种“谁在说比说什么更重要”的力量逻辑。   反观如果是中国教授说这话,估计会被扣上“傲慢”的帽子,原因很简单,中国崛起让一些人心里不舒服,天然就想挑刺。   新加坡作为一个GDP贸易总额占比全球顶尖的小国,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一直走“平衡路线”,既跟中国做最大贸易伙伴,又跟美国保持军事合作,力求左右逢源。   这种策略让新加坡在中美博弈中赚了不少红利,但也让他们的华人精英在身份认同上有点“分裂”。   他们自豪于自己的华人血统,另一方面,又得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里小心翼翼地“站队”,生怕得罪任何一方,这就导致了他们在面对美国教授的“霸气发言”时,选择了沉默。   因为在他们眼里,挑战美国人可能等于挑战整个西方主导的规则体系,而这套体系正是新加坡赖以生存的全球贸易网络的基础,他们不是不敢反驳,而是不敢冒这个险。   华人的身份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多复杂,海外华人,尤其是像新加坡这样的华人群体,长期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生存。   他们的身份认同既受祖籍国影响,也受定居国政治、经济环境塑造,比如,新加坡华人可能在重大场合穿唐装、吃中餐来彰显文化认同,但他们在国际场合的言行却更多受西方逻辑影响,习惯用“西方语言”思考问题。   这就导致了一种微妙的“黄皮白心”现象:表面上是中国面孔,内心却更倾向于西方价值观。   这种分裂让他们在面对美国教授的“降维打击”时,显得有点手足无措,而如果是中国教授说出类似的话,他们可能反而会觉得“被冒犯”,因为这触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中国崛起”的复杂情绪。   说白了,国际话语权从来不是靠讲道理赢来的,而是靠实力和策略,美国教授的发言之所以没人敢怼,不是因为他说的多有道理,而是因为他背后站着美国的硬实力。   反过来,中国如果想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底气,光靠经济崛起还不够,还得在文化、理念上输出更有吸引力的“中国方案”。   比如,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试图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提出一种更平等、包容的全球治理思路。   但这套理念要真正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还得靠我们把自己的故事讲好,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的实力,也感受到中国的道义。   如果是你,面对美国教授的“除了中美都是小国”论,你会怎么怼回去?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