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个寂寞?泽连斯基发现俄军武器里,竟有大量来自美、英、德等国的零件。西方国家一边给乌克兰摇旗呐喊,一边却把高精尖的零部件卖给俄罗斯发大财?一边加油,一边递刀,这双标玩得太明显了。 说穿了,不是西方 “不小心” 漏了货,而是利益面前,所谓的 “阵营立场” 早被抛到脑后,赚钱才是真的。 先说说这些零件有多关键,俄军现在常用的 “口径” 巡航导弹、“铠甲 - S1” 防空系统,拆开后能找到美国德州仪器的芯片、英国科孚德的传感器、德国博世的电子元件。 这些零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玩意儿,比如德州仪器的芯片负责导弹的制导精度,少了它导弹就成了 “近视眼”。 博世的电子元件能让防空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工作,没它设备就容易失灵,之前乌克兰军方拆解了 30 多件俄军装备,发现 80% 以上都有西方零件,有的甚至是 2024 年刚生产的新品,根本不是库存货。 这就奇怪了,西方明明对俄罗斯搞了几轮 “全面制裁”,怎么这些高精尖零件还能畅通无阻地流到俄军手里? 答案其实很简单,西方企业在 “曲线赚钱”。直接卖零件给俄罗斯肯定不行,会被政府处罚,所以他们绕了个弯。 把零件卖给第三国的中间商,比如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公司,再由这些中间商转手卖给俄罗斯。 有的企业更 “聪明”,把零件拆成 “非军用” 的名义出口,比如把导弹芯片标成 “工业控制芯片”,防空系统传感器说成 “汽车传感器”,靠模糊分类蒙混过关。 德国博世就被曝通过土耳其子公司,把价值 2000 万欧元的电子元件卖给了俄罗斯企业,最后这些元件全装到了 “铠甲 - S1” 系统上。 对这些企业来说,制裁是政府的事,赚钱才是自己的事,只要能避开监管,哪管零件最后用在哪。 更讽刺的是,西方政府其实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这些企业是本国的纳税大户,比如美国德州仪器一年交的税能养活几个州的公务员,真要是严查,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政府也得头疼。 另一方面有些零件西方自己也离不开俄罗斯的资源,比如制造芯片需要的钯金,40% 来自俄罗斯,要是把零件出口路堵死,俄罗斯反过来卡钯金的脖子,西方半导体产业也得停摆。 所以就形成了一种 “默契”,政府喊着制裁口号,企业靠着中间商赚钱,谁都不戳破这层窗户纸。泽连斯基虽然发现了问题,可也没办法。 毕竟还得靠西方送武器,总不能真把关系闹僵,只能私下抱怨几句,最后不了了之。 这种 “一边站队一边赚钱” 的双标,其实早有苗头,之前西方承诺给乌克兰送 1000 辆坦克,结果半年才到了 300 多辆,还大多是老旧型号。 可对俄罗斯的零件出口,却靠着各种 “漏洞” 一直没断,有乌克兰官员算过账,西方企业每年通过中间商卖给俄罗斯的零件,至少能让俄军多生产 200 多枚导弹、50 多套防空系统。 等于西方一边帮乌克兰 “补血”,一边又给俄罗斯 “喂饭”,这场仗能打这么久,西方的 “双标操作” 功不可没。 说到底,泽连斯基发现的零件问题,不过是西方 “利益至上” 的缩影,所谓的 “盟友情谊”“道德立场”,在真金白银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西方一边给乌克兰加油,一边给俄罗斯递刀,不是因为 “不小心”,而是因为 “不想停”,停了零件出口,企业少赚钱、政府少收税,还可能被俄罗斯反制。 不停,就能继续靠战争两头获利,何乐而不为?只是苦了乌克兰,以为自己有了靠山,没想到靠山早就把算盘打到了敌人那边。 要是泽连斯基还看不清这一点,继续指望西方 “全心全意” 帮自己,最后恐怕只会落得 “被卖了还帮着数钱” 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