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信源:烟台晚报——董明德——深藏功名半世纪的特等功臣) 1950 年朝鲜德川阻击战的阵地上,志愿军连长看着眼前3个被捆得结结实实的美国大兵,又气又笑地对着董明德念叨:“跟你说过多少次,抓1个摸清情况就行,你咋还端回来3个?” 可没人知道,这个让连长“头疼”的山东汉子,后来还会干出更“出格”的事——守一座浮桥,却直接把对岸敌人的老窝连锅端,缴获的武器能武装半个连。 董明德的“不按常理出牌”,从参军那天起就刻进了骨子里。1918年出生在山东莱阳农户家的他,从小练过武术,1947年加入解放军后,凭着敢打敢冲的劲头,没多久就当上了排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跟着42军125师373团7连跨过鸭绿江,刚到朝鲜就遇上了硬骨头——德川阻击战。 当时部队急着投入战斗,没来得及摸清美军情报,连长把抓俘虏的任务交给了董明德,反复叮嘱“别贪心,抓1个问清楚情况就回来”。 董明德领着侦察班,换上南朝鲜军队的服装,大摇大摆往美军营地摸去。半路上遇到美军巡逻队,他突然想起连长的嘱咐,怕离敌营太近暴露,赶紧带着人撤到山谷里,生起一堆火“引蛇出洞”。 寒风中的篝火吸引了美军,巡逻队以为是友军,毫无防备地围过来烤火。董明德一边用手势与美军“寒暄”,一边给战友递眼神。 美军还没反应过来,7个大兵就被制服,最后挑了3个身体壮、似有情报的押回阵地。连长对这“超额完成”的任务又好气又好笑,无奈嘱咐“下次悠着点”。 可董明德的 “悠着点”,在守浮桥时又抛到了脑后。那座连接月浦里的浮桥,是部队推进的关键通道,美军早就在桥上装了炸药,等着志愿军过桥时引爆。董明德带着人赶到时,看着桥下冰冷的河水,没犹豫多久就有了主意 —— 要守桥,先断了敌人的后路。 他带着几个水性好的战士,顶着刺骨的江水游到对岸,悄悄剪断了炸药导火索。本以为守住桥就完成了任务,可他看着对岸敌人的岗哨,又动了心思:“留着这些人,迟早是隐患。”趁着夜色,他带着战士摸进敌哨,30多个美军没费多少功夫就被解决。 解决了哨卡,他又盯上了不远处的敌营——此时大部队还没到,他留下两人守桥,带着其他人就往敌营冲。 他们冲到月浦里时,美军正收拾东西准备撤退,汽车引擎已嗡嗡作响。董明德大喊,战士们将手榴弹扔进汽车堆,26辆汽车瞬间报废。美军以为遇上志愿军大部队,顿时乱作一团。 董明德带人趁乱冲锋,打死打伤40多个敌人,缴获10门榴弹炮、3挺高射机枪、上百支步枪,子弹装了好几车。大部队赶到,看到满地战利品,不禁为这位“胆大包天”的排长鼓掌。 在朝鲜战场,董明德打了20多场硬仗。最危险一次,连队追敌误入地雷区,遭敌炮火轰炸,能战斗的仅20多人,连长牺牲。 董明德临危受命指挥,喊冲锋口号时,炮弹在身边爆炸,他被泥土埋大半截。战友将他挖出,他昏迷一会醒来就问“敌人退了没”。那场战斗打赢了,但他头部留下后遗症,此后几十年常犯迷糊。 1953年战争结束,董明德因战功卓著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捧军功章回乡。这位种地老农的英雄往事无人知晓,他把军功章和立功证书锁在箱中,从未提及自己的经历。老伴去世后,他独自养大4个闺女,有人劝他再找伴侣,他称头部有伤,怕添麻烦。 2007 年,董明德在病痛中离世,直到2020年,外孙子徐永波打扫房间时,才在老柜子最底下翻出那些泛黄的证书和闪亮的军功章。 一家人这才知道,那个平时沉默寡言、偶尔会犯迷糊的老爷子,竟是国家的战斗英雄。而那些藏了51年的荣誉,像无声的勋章,诉说着一个老兵深藏功与名的一生。 如今提起董明德的故事,人们常想起他在战场“不按常理”,而这“不按常理”藏着纯粹勇敢与智慧。他并非故意抗命,而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以直接方式护战友。战后他隐姓埋名,让英雄气概更厚重:他把功劳归国家与战友,留平凡生活给自己,用一生诠释 “英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