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东方!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103年人生写尽:科学巨擘与赤子丹心 10月2

天子出头 2025-10-24 15:05:11

星落东方!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103年人生写尽:科学巨擘与赤子丹心 10月24日的八宝山殡仪馆,哀乐穿透晨雾,素菊环绕的礼堂里,每一束目光都饱含敬意——我们在这里送别杨振宁先生。这位照亮现代物理学天空的巨擘,以103岁的人生落幕,但他留下的科学火种与家国情怀,永远不会熄灭。 很多人知道他是诺贝尔奖得主,却未必清楚他的成就有多震撼。“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齐名,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根基,后续多个诺奖都源于此 。35岁摘得诺奖时,他在领奖台上骄傲宣告:“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这句话成了无数华人科研者的精神坐标。 更动人的是他跨越世纪的“归根”之路。1971年中美关系初解冻,他便毅然回国,成为华裔学者访华热潮的“破冰者”,为封闭的中国科学界凿开通往世界的窗口 。75岁时,他把家安在清华园“归根居”,捐出工资、募集千万资金筹建高等研究院,90多岁仍给学生发邮件讨论课题,用行动践行“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的誓言。 他的治学信条“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藏着最本真的智慧。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记得,杨先生总说“做学问别取巧,老老实实弄熟了才谈得上巧”,而这正是他一生深耕基础科学的写照 。他曾说,自己最大的贡献是“帮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这份自信,早已融入中国科研的血脉。 送别仪式上,那些带着泪痕的年轻面庞,或许正延续着他的期许。正如他与邓稼先“共同途”的约定,科学的薪火总要代代相传。 先生归星,但规范场的光芒仍在照亮探索之路,“归根”的赤诚仍在温暖故土。你记忆中,杨先生最让你动容的故事是什么?评论区聊聊,让这份敬意留存。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天子出头

天子出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