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恢复在华销售,令荷兰总部暴跳如雷,警告无法保证质量! 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向客户发布正式声明,明确指出荷兰管理层近期言论存在不正当动机,其对中国工厂合规性及质量标准的质疑缺乏事实依据,并宣布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是啊,本来一直都是中国工厂在提供产能,此前不质疑,现在倒质疑了?荷兰总部显然气急败坏了。 安世半导体前身为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产品事业部。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斥资逾330亿元人民币完成对该事业部的收购,这一交易创下中国半导体行业史上最大规模收购纪录。 收购完成后初期,企业运营保持稳定,但随着全球半导体领域地缘政治博弈升级,双方管理层的分歧逐渐显现。 事件的转折点源于2023年1月,美国、荷兰、日本三国达成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协议,荷兰开始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设备。 由于安世半导体与阿斯麦同属荷兰飞利浦集团衍生企业,设备管制直接引发安世半导体管理层的担忧。 为规避管制风险,安世半导体成立企业事务部与荷兰经济部沟通,试图获得荷兰“关键半导体企业”资质认定,以弱化其“中资控股”属性。 荷兰经济部在沟通中提出一系列控制性要求,包括增设荷兰籍董事、建立监事会,且该监事会对IP及技术向欧盟外转移、100万美元以上全球投资、中国研发人员招聘等重大事务拥有一票否决权,甚至要求割裂中欧内部网络。 闻泰科技认为此类要求实质是剥夺中方股东的控制权,明确予以拒绝,双方矛盾正式激化。 管理层分歧升级后,时任安世半导体董事长兼CEO张学政拟调整高管团队,却遭到荷兰籍高管联合抵制。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部长令,暂停张学政职务,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同步出具相关裁决。 在此背景下,荷兰籍管理层向客户散布不实信息,质疑中国工厂合规性与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剧企业治理危机。 此次事件对全球产业链产生显著冲击。安世半导体虽不生产尖端芯片,但其产品涵盖6000余种汽车应用认证品类,年发货量达1100亿件,在晶体管和二极管等汽车芯片市场占据约40%的份额,是全球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供应商。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及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均发出预警,若芯片供应中断无法短期内解决,全球车企将面临库存耗尽风险,可能引发大规模产能受限甚至停产。 外交层面,中荷两国已就事件展开高层沟通。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时明确指出,荷方依据冷战时期《货物供应法》干预安世半导体运营,严重破坏全球产供链稳定,敦促荷方秉持契约精神和市场化原则妥善解决问题。 卡雷曼斯回应称愿与中方开展建设性沟通,但据法庭文件显示,美国早在6月即施压荷兰方面要求撤换张学政,以换取安世半导体不被列入美实体清单,凸显事件背后的美国因素。 美国的干预是事件升级的关键推手。2024年12月,闻泰科技已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2025年9月29日,美方发布“50%穿透规则”,将中资持股超50%的子公司纳入同等管制。 荷兰政府随即以“经济安全”为由介入安世半导体事务,虽公开否认受美国胁迫,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屠新泉教授指出,此举实质是荷兰在半导体领域配合美欧对华战略的主动行动,偏离了市场原则。 荷兰管理层的质疑缺乏合理性与事实依据,中国工厂承担安世半导体超过70%的封装业务,长期为全球客户提供稳定供应,产品质量获得行业认可。 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的声明与维权举措,体现了中资股东及中国运营实体的立场坚守。中方不仅通过声明澄清事实、稳定客户信心,更以法律手段反击不实指控,彰显对自身运营合规性及产品质量的信心。 此前,商务部已在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华子公司出口特定元器件,形成对等反制态势。 事件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地缘政治与企业治理的深度交织。北京外国语大学崔洪建教授指出,荷兰等“跨大西洋派”国家在科技领域对美同步性增强,使中资跨国企业面临显著政治风险。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此次危机进一步凸显自主创新与产业链完整化的重要性——唯有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与供应链网络,才能降低外部政治干预带来的运营风险,在国际竞争中确立稳定地位。 当前,安世半导体事件仍处于治理危机与外交协商并行的阶段。事件的最终解决,既取决于中荷双方基于市场化原则的谈判结果,也受制于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动态演变。 从全球产业链视角出发,各方需秉持理性态度——荷兰政府应摒弃地缘政治偏见,回归契约精神;美国需停止将科技议题武器化;中荷企业层面应通过法律与商业协商化解分歧,共同维护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安世中国驳斥荷兰安世不实言论:所有在华生产并交付产品均合法合规 坚持一贯品质 2025-10-23 14:13·第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