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罐车爆炸了!火球冲天,村民逃命!”2025年8月,四川德阳某头条账号发布的文

自由芒果 2025-10-24 15:35:05

“气罐车爆炸了!火球冲天,村民逃命!”2025年8月,四川德阳某头条账号发布的文章配上燃烧货车和群众撤离的图片,瞬间引爆网络。可当德阳警方赶赴现场,却只看到空荡荡的乡道——没有爆炸,没有火球,只有被AI“移花接木”的谎言。这不是个例,从“家暴离婚”到“学校倒塌”,从“医生面前喝尿”到“直播约架”,某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早已把底线踩成了渣。 造假产业链:从“剧本”到“变现”的黑色狂欢 今年8月,德阳的李某用AI把山西高速的罐车爆炸视频“嫁接”到德阳,配上“消防通道被占延误救援”的细节,瞬间收割10万+阅读量。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篡改的不仅是时间地点,更是公众对安全的信任。更荒诞的是合肥的倪某,连续两个月发布“被家暴”视频,从摔碗到撕离婚证,再到法院照片,一条完整的“苦情产业链”被她玩得炉火纯青。当警方找上门时,她还在辩解:“我只是想涨粉。”可她的粉丝从几百暴涨到7.6万,背后是广告商的签约邀约和平台的流量分成。 这些造假者不是孤例。湖南宁乡的熊某为拍“接女友放学”,专挑学校没课的日子摆拍;西昌的两人直播“互砍”,刀是塑料的,血是番茄酱;云南的网红团伙甚至策划“抢女友约架”,10个年轻人举着道具刀在银行门口“厮杀”,7.8万人在线围观。他们不知道,自己挥舞的不是流量密码,而是砸向社会信任的板砖。 流量至上的“毒鸡汤”:谁在喝下这碗毒药? 为什么造假者前赴后继?答案藏在算法里。某平台内部人士透露:“负面内容完播率比正能量高3倍,争议话题的互动量是普通内容的5倍。”于是,造假者精准投喂:用“家暴”刺激女性群体的愤怒,用“学校倒塌”撩拨家长的焦虑,用“约架”满足看客的猎奇。他们深谙“三秒法则”——标题必须够惊悚,画面必须够血腥,情节必须够反转。至于真相?“等警方辟谣时,我的粉丝已经变现了。”一位被封号的博主曾如此炫耀。 更可怕的是“群体极化”。当AI生成的“华山医院前院长客死走廊”在10个群里传播,当“玉溪进城费”的谣言引发跨省讨论,当“威海学校倒塌”让家长彻夜难眠,这些谎言早已不是个体行为,而是演变成社会性的信任危机。就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丁晓东说的:“算法时代,谣言会像病毒一样,在不同群体里选择性爆发,最终撕裂整个社会的共识。” 破局:撕掉“流量遮羞布”,还网络一片清朗 好在,这场闹剧终于迎来“刹车”。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行动”,要求平台对AI生成内容标注“虚构”,对热点事件账号“一人一号”管理,对恶意造假者“账号+收益”双封禁。2025年,公安部公布10起典型案例,德阳的李某、合肥的倪某、宁乡的熊某纷纷落网,有人被拘5天,有人被罚7天,账号永久封禁。 但打击只是第一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赵精武指出:“平台不能只当‘裁判’,更要当‘守门员’。”比如,某平台现在要求热点事件必须标注信息来源,AI生成内容必须打水印,虚构剧情必须加“纯属虚构”标签。这些改变,正在让“流量为王”的逻辑逐渐失效。 最后想问你:我们该为流量“跪下”吗? 当熊某在拘留所里哭诉“我只是想红”,当倪某的粉丝在评论区质问“你良心不会痛吗”,当德阳的村民指着空荡荡的乡道说“我们差点信了”,这些问题不该被沉默淹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流量更不该是遮羞布。那些为博眼球编造的谎言,最终会反噬每一个参与者——当真实无人相信,当信任彻底崩塌,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清朗的网络,更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凝聚力。 你觉得,平台该为流量乱象负多少责任?面对造假内容,你是选择转发还是举报?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你的每一次发声,都是在为真相筑一道墙。 来源:头条热搜

0 阅读:0
自由芒果

自由芒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