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称台湾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与美国,不是谈不谈得拢的问题,而是根本没得谈。崔天凯一句话讲穿现实:美国压根不想和中国来场真心实意的对话。 美国从2018年贸易战开始,就对华为等中国企业实施芯片断供,禁止高端技术出口。截至2025年,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制裁已超过3200项,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5G等关键技术。但中国的应对是加速自主研发,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8亿,长江存储实现232层NAND闪存量产,这些突破证明美国的技术封锁未能遏制中国进步。 美国对中国商品累计加征54%的关税,试图通过贸易战压制中国制造业。但中国通过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反而增强了经济韧性。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稀土出口量同比下降18%,直击美国军工与新能源产业要害——美国83.7%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每架F-35战机需要使用3%-5%的镝和铽,稀土管制成为中国经济博弈的“王牌”。 美国每年军费高达8000亿美元,在亚太地区部署300架战机、数千名人员,频繁举行“护身军刀”“重返太平洋”等军演,演习区域覆盖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 但中国同步推进军事现代化,航母编队、歼-20隐形战斗机、055万吨大驱等装备列装,展示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美国将中国军力提升视为“扩张威胁”,却忽视中国防御性军事部署的合理性。 台湾问题常被美国用作搅动局势的“工具”,但其本质是战略层面的遏制。近年来,美国通过军售、政要访台、立法支持等手段,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例如,美国国会通过《台海和平法案》,为“台独”势力撑腰;2024年佩洛西窜访台湾,直接挑战中国红线。 崔天凯强调,台湾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绝无谈判妥协的余地。但美国的行为逻辑是:通过制造台海紧张,迫使中国分散战略资源,延缓中国崛起进程。 这种操作与美国在南海、东海的军事部署形成联动,构成对中国的“岛链围堵”。 然而,中国通过常态化军演、提升海空巡航能力,逐步掌握台海主动权。美国对此心知肚明,却仍执迷于“以台制华”,暴露其战略焦虑。 2015年《巴黎协定》中,美国承诺减排目标,中国也制定“双碳”方案。但2020年美国突然退出协定,破坏全球气候合作。中国则坚持履行承诺,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力量。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却忽视中国企业在5G、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合法创新。这种“规则双标”暴露美国维护技术垄断的野心。 美国曾要求中国大量购买美债,维持美元霸权。但中国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试点等举措,逐步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2025年,中国与东盟、欧盟的跨境支付系统加速对接,动摇美元结算的主导地位。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8亿多人脱贫,这一成就被联合国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减贫行动”。但美国媒体却选择性忽视,甚至抹黑中国扶贫政策。 2020年新冠疫情中,中国通过严格防控和疫苗研发,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美国却将疫情政治化,指责中国“隐瞒信息”。 中国高铁里程、5G基站数量、电子商务规模等指标均居世界第一,这些成就源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美国却将此解读为“威权扩张”,拒绝承认中国模式的合理性。 崔天凯的结论并非否定对话的可能性,而是警示:真心对话的前提是平等与尊重。中国始终秉持开放态度,但美国若继续以“教师爷”姿态指手画脚,对话只能沦为空谈。 当前,中美在经贸、气候、反恐等领域仍有共同利益。2025年,中国继续扩大进口,为美国农产品、能源提供市场;在气候变化上,中国与欧盟合作推动绿色技术转移。这些实践证明,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但前提是美国需摒弃“零和博弈”思维。 正如崔天凯所言,中美关系的钥匙在美国手中。若美国能平视中国,承认中国的发展权利,双方仍可找到共处之道。否则,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升级,博弈的张力只会更强。 中国已做好应对长期挑战的准备,筑牢自身根基,方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掌握主动。 信息来源:《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中国要统一,没什么好商量》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