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俄军导弹只打击乌克兰第聂伯罗河左岸电力系统。俄军却没有

文山史纪 2025-10-24 19:09:52

英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俄军导弹只打击乌克兰第聂伯罗河左岸电力系统。俄军却没有打,第聂伯罗河右岸电力系统。 首先得清楚左岸电力系统对乌克兰战局的影响有多关键。第聂伯罗河左岸分布着好几个核心电力设施,比如卡缅斯克水电站、基辅CHP-6火力发电站,还有连接东部地区的输电和变电站网络。这些设施可不只是给居民供电那么简单,它们直接关系到乌克兰东部军工综合体的运转。 要知道,乌军的弹药、无人机这些打仗用的东西,很多都是在东部的工厂生产的,而这些工厂一刻也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 俄军打击左岸电力系统,就是掐断了这些军工生产的“电闸”,让乌军的武器装备没法正常造出来,前线的炮弹、零件供应自然就跟不上了。 有数据显示,左岸的斯拉武蒂奇变电站被打击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弹药生产线直接停工72小时,前线155毫米炮弹的日产量一下子少了40%,这对依赖弹药补给的前线乌军来说影响很大。 而且左岸的电力系统还管着军事运输的“命脉”。乌克兰铁路有70%是电气化线路,顿巴斯前线20万乌军的弹药、粮食补给,主要靠这些铁路运过去。 而这些电气化铁路的动力,全得靠左岸的牵引变电站提供电力。俄军精准打击这些变电站后,顿涅茨克到红军城的铁路线多次中断,货运列车的通行量下降了60%。 乌军没办法,只能改走公路运输,但公路上容易遭俄军无人机袭击,物资损耗率从15%飙到了35%,补给根本跟不上前线的需求。可以说,打左岸的电力系统,相当于同时卡住了乌军的“生产端”和“运输端”,比直接打前线部队更能削弱对方的战斗力。 再看为什么不打右岸的电力系统,这里面有现实风险和战略克制的双重考虑。右岸周边有乌克兰的核电站,比如罗夫诺耶、赫梅利尼克这些核电站,一旦遭到导弹打击,很可能引发大面积核污染,后果谁也控制不了。 俄军从冲突开始就一直避免攻击核电站这类高危设施,这既是为了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也是不想引发更严重的国际反应。 另外,右岸的电力系统和欧洲的跨境输电网络连在一起,自2023年起,欧洲每天通过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的输电走廊,给乌克兰输送2.3亿千瓦时的电力,而第聂伯罗市的右岸区域正是这个输电走廊的重要节点。 如果打击右岸电力系统,很可能波及欧洲的电力供应,这会让本就复杂的局势变得更敏感,俄军显然不想给自己增加这方面的麻烦。 还有个关键原因是,右岸的发电能力虽然还在,但电力输送得靠左岸的网络。 乌克兰的电网是苏联时期建的,左岸是连接东部战区和西部供电区的枢纽,就像一根“电线主干”,右岸的电力要送到东部,必须经过左岸的输电设施。俄军把左岸的“主干”打断了,右岸就算能发电,电力也送不到最需要的东部前线和军工工厂,等于是让右岸的发电能力“闲置”了。 这种打法既达到了削弱乌军的目的,又不用浪费弹药去打击右岸那些分散的发电设施,性价比更高。 从俄军的整体策略来看,这也是“去电力化”战争的一部分。 现代战争里,电力就是“血液”,没有电,通讯基站会停摆,手机没法用,军队的指挥通讯就断了;工厂没法开工,武器修不了、造不出;甚至连医院的手术设备、居民的供暖系统都没法运转。 俄军之前就多次通过打击电力系统来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而这次专门盯着左岸打,是把这种策略做得更精准了。他们没有无差别轰炸,而是挑左岸那些关键的枢纽下手,既能持续压制乌军,又避免了对右岸平民生活造成过大影响,也减少了不可控的风险。 另外,左岸的电力设施靠近前线,乌军抢修起来难度很大。右岸相对远离前线,乌方抢修队伍能更安全地开展工作,但左岸不一样,这边时不时有战事,抢修人员没法安心施工,就算有西方援助的设备,也很难快速恢复供电。 俄军就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持续打击左岸的关键设施,让乌军陷入“修不好、用不了”的困境,从而实现长期削弱对方的目的。 总的来说,俄军只打左岸电力系统,不是什么“奇怪现象”,而是基于战场实际的精准选择。 打左岸能掐断乌军的军工生产和物资运输,直接削弱其战争能力;不打右岸是为了避开核电站风险和欧洲电力网络,避免局势失控。这种打法既体现了对战场形势的把握,也展现了战略上的克制,所有动作都是围绕“削弱对方、控制风险”这个核心来的,每一步都有实际的战场逻辑支撑。

0 阅读:10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