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表示,回归后应在台北的大道上用英雄的名字命名,并竖立铜像,让这些烈士的荣耀永驻宝岛。 他说,这些英雄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传承。 他指出,有些英雄在敌人枪口下,不屈不挠,英勇战死;有些英雄在隐蔽战线上,默默奉献,英勇献身。他们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命名街道,还原历史真相,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让同胞了解那段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好举措。 这话戳中了很多人心里最柔软也最坚定的地方。那些被历史尘埃暂时遮蔽的名字,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用信仰照亮黑暗的英雄。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英烈的汉白玉雕塑静静矗立,铭文里那句“用热血映红黎明前的天空”,道尽了他们赴死的决绝。 吴石的故事至今读来仍让人泪目。这位被国民党高官称为“日本通”的军事奇才,曾因精准预判日军动向名声大振,连蒋介石都“每周必召见咨询”。可当他目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黑暗,发出“不亡是无天理”的喟叹后,便毅然站到了祖国统一的阵营里。淮海战役前,他亲笔写信托付学生关照地下党员吴仲禧,让我方得以获取敌军全线部署的核心情报;渡江战役前夕,他冒死送出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细致到团级番号,为解放军突破防线扫清了障碍。1950年,这位“吴状元”在台湾从容就义,临刑前只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 还有朱枫,这位出身优渥的女性,为传递关键军事情报奔走于两岸,被捕后遭受酷刑却始终严守秘密,牺牲时年仅45岁。他们不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却在敌人心脏里潜伏;没有轰轰烈烈的战绩,却用情报扭转着战局走向。这些隐蔽战线上的英雄,连名字都曾是秘密,更别说被后人铭记。 高志凯提的提议,本质上是要给这些英雄一个“公开的身份”。台北的街道不该只镌刻着外来的符号,那些为宝岛回归洒过热血的名字,才该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印记。就像西山的纪念广场让无名者有名,当“吴石路”“朱枫大道”出现在台北街头,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好奇背后的故事——这正是还原历史最生动的方式。 这些年,总有人刻意模糊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可英雄的事迹从来禁得起时间的检验。何遂一家满门都是地下党员,帮吴石传递情报时从未犹豫;聂曦作为吴石的副官,明知任务凶险仍次次赴命,最终一同牺牲。他们的付出,从来不是为了某一方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团圆。 等到那一天,台北的铜像立起来,街道的名字亮起来,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孩子们会问起这些名字的由来,长辈们会讲起那段隐蔽而壮烈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就在这些故事里自然生长。毕竟,两岸同胞血脉里流着同样的血,那些为统一献身的英雄,从来都是我们共同的精神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