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已经滚到38万亿了,为啥还没暴雷?说白了,美债已经出事了,只不过美国短时间内不会轻易倒下,美国现在的情况有点像温水煮青蛙,虽然水温在慢慢升高,但还能勉强适应。 美元作为全球通用货币,给了美国一个独一无二的保护伞,看看美债的持有情况就知道了:大约30%由外国投资者持有,美联储自己拿着20%,剩下的都在美国国内消化。 有趣的是,每当全球出现危机,资金反而会涌向美债寻求安全,去年银行业危机时就是这样,美债不但没被抛售,反而更受欢迎了。 更重要的是,美元的国际地位让美国享有一种"特权",全球大部分石油交易都用美元结算,各国赚了美元外汇,又转头买美债,形成了一个循环。 不过,这个循环现在开始出现裂缝了,俄罗斯、伊朗等国在推动"去美元化",连沙特都在考虑接受其他货币买石油了。 美国政府与美联储通过债务货币化、利率调控以及期限管理协同操作金融市场。 这些操作就像给债务披上了"隐身衣",但代价已经开始显现,去年,美国国债的利息支出首次超过了军费开支,今年预计要突破1万亿美元,算下来,每天要还27亿美元利息,每分钟就要烧掉190万美元。 俄乌冲突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举动,让很多国家心里打鼓,大家都在悄悄调整外汇储备:中国持有的美债从顶峰时的1.3万亿降到了现在的8000多亿,沙特、以色列这些传统盟友也在分散投资。 不过,这个过程很有趣,就像"大家想离场又不敢掀桌子",毕竟谁都不愿意当第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也找不到能完全替代美债的市场。 当前的经济平衡依赖于三个关键支撑:美国经济保持相对稳健的增长,全球市场尚未找到能够替代美债的安全资产,以及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货币。 但红灯已经亮起:美国债务与GDP之比超过12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60%警戒线,两党还老拿债务上限当政治筹码,黄金和比特币涨价,也说明大家对现有体系越来越不放心。 美债问题本质上反映了全球经济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二战以来最重要的货币体系变革,只不过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 现在最矛盾的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体系有问题,却又不得不依赖它,这就像一场"选美比赛",你不是选自己觉得最美的,而是选大家公认最美的,美元资产现在就是这个"公认的选择",即便它的基础已经在动摇。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美债什么时候违约,而是它的信用如何在被慢慢稀释,各国央行在疯狂买黄金,金砖国家在推动本币结算,数字货币开始用于跨境贸易,这些都在慢慢侵蚀美元的主导地位。 对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人民币国际化不必照搬美元的老路,可以重点在三个方向发力: 先在能源和大宗商品交易中站稳脚跟,建设更有深度的债券市场,通过数字人民币开辟新的支付通道。 特别是在东南亚、中东这些地区,人民币完全可以通过产业链合作和基建投资自然渗透。 未来的货币体系可能会是"多极并存"的局面:几种主要货币各占一席之地,关键商品用本币结算,数字货币作为补充。 在这个过渡期,我们既要防范美债硬着陆的风险,也要避免过于激进地"去美元化",这就像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换轮胎,平衡比速度更重要。 说到底,解决美债困局的关键可能不在金融技术层面,而在全球治理的改革,只有当各国学会在金融领域真正合作,当经济安全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我们才有可能跳出这个债务循环的历史怪圈,这需要智慧,更需要超越短期利益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