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才开机?这剧是打算让历史粉先老一岁再收割眼泪?” 消息一出,社交广场瞬间裂成两派:一边怕“慢工”变“烂尾”,一边把“拖”字直接翻译成“尊重”。 邓超自己跑图书馆扒竹简的照片被粉丝翻出来,配文只有一句——“如果演员都开始啃《后汉书》,导演还舍得注水吗?” 吴磊更干脆,杀青《暴雪》连夜把健身餐换成历史课,留出的空档没给高价综艺,只给了未出生的《东汉篇》。 小鲜肉肯等,平台却等不起,广告部天天盯着日历,像守着一只不肯下蛋的金鹅。 最稳的是张永新。 别人担心他太慢,他担心观众太快——“觉醒”都熬过来了,还差这一朝吗? 他拉来三位史学教授坐阵,剧本每过一关,先过“挑刺大会”,错一个年号,重写十页。 有人算过,按这个节奏,编剧每拿一集稿费,得赔上两晚通宵。 慢,确实让人挠墙。 可回想去年那部40天拍完的“盛世爽剧”,上线三天豆瓣就跌破5,热搜挂的是“历史老师被气哭”。 观众被快刀割怕了,才愿意给钝刀一点时间。 所以,等等又何妨? 好饭不怕晚,怕的是馊。 只要2025年开机那天,邓超的刘秀一开口就是“廷尉,取舆图来”,而不是“爱卿,给朕比心”,现在的吐槽都会变成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