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只要咬紧牙关,就可以把稀土提炼出来,正确吗?答案是肯定的。稀土技术不是很难,

烟雨评社 2025-10-25 10:51:45

美国只要咬紧牙关,就可以把稀土提炼出来,正确吗?答案是肯定的。稀土技术不是很难,只要给美国足够的时间,可以从开采到提炼全过程做出来,为什么美国没有去做呢?因为没有规模,他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了。 稀土技术不是很难,每个国家都可以从开采到提炼全过程做出来,为什么这些国家都没有去做呢?因为没有规模,要想提炼系统,必须有很多工序,搞大规模的电解铝,稀土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专门生产的,而是在提炼过程中的副产品。 先说说技术这事儿,真不是美国的短板。从矿石破碎、酸浸萃取到分子蒸馏,每一步的技术原理在教科书里都写得明明白白,美国的实验室里也早就做出过合格产品。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专家米洛・麦克布莱德就说过,稀土是美国几届政府都重点讨论的战略矿产,相关的技术储备一直都有。但实验室成果和工业化生产是两码事,稀土提炼要涉及 2000 多项专利技术,光有理论没用,得有能稳定量产的成熟工艺。 中国企业手里攥着全球 58% 的稀土专利,提炼成本只有美国的 1/4,还能稳定保持 99.99% 以上的纯度,美国 MP 材料公司耗了 7 年,连高纯稀土都没法量产,非洲的精炼厂还因为技术问题一再推迟投产。 更要命的是规模上的鸿沟。美国唯一在运营的芒廷帕斯稀土矿,2024 年挖了 4.55 万吨稀土精矿,可自建的冶炼线只产出 1294 吨镨钕氧化物,还不到总产量的 3%,剩下的 98% 都得运到中国加工。 即便它得克萨斯州的新工厂年底满负荷运转,一年的产量也只相当于中国工厂一天的量。这种规模差距直接拉垮了成本控制,美国企业的加工成本比中国高出 30%-40%。 之前有日本企业响应美国号召建稀土磁铁工厂,结果美国本土客户根本不愿为高价产品买单,转头还是找中国供应商,最后工厂只能关门封存设备。没有足够的产能支撑,企业投进去的钱连本都收不回,自然没人敢真金白银砸进去搞建设。 时间不够则是更现实的死穴。美国尼奥科公司的 CEO 马克・史密斯算过一笔账,在美国开一座稀土矿得花 29 年,从环评、审批到建设投产,光是各种流程就能耗掉一代人的时间。 芒廷帕斯矿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1995 年被中国低成本稀土冲击后关闭,2010 年启动 15 亿美元升级项目,直到 2017 年才恢复开采,而且前几年只能采矿不能提炼,全程依赖中国的精炼厂。 现在中国又把稀土萃取分离等 18 项关键技术纳入出口限制目录,美国想拿到成熟技术授权都没门路,只能自己从头摸索,这又是好几年的功夫。可现在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对稀土的需求天天在涨,等美国建好产业链,市场早就被别人占完了。 政策和市场的矛盾也让美国进退两难。政府天天喊着 “摆脱对华依赖”,但企业根本不买账。奥巴马政府时期就推动过关键矿产政策,特朗普甚至想和俄罗斯搞稀土合作,结果发现俄罗斯自己的冶炼产能只能满足国内 17% 的需求,最后还是得走 “俄矿 - 中炼 - 美用” 的老路。 企业不愿冒险是有道理的,稀土产业链需要配套的化工原料、环保设施和技术工人,这些不是短期内能配齐的,万一投产后成本降不下来,客户全跑了,亏损就得自己扛。 德国大众曾预付 1.2 亿美元给澳大利亚企业建工厂,可那工厂 2027 年才能投产,技术还不成熟,谁也不敢保证到时候能不能用上合格产品。 今年 4 月中国对 7 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防务企业已经开始慌了,五角大楼之前想找 F-35 战机上中国合金零部件的替代品,最后发现根本绕不开中国供应链。 G7 搞的 “稀土联盟” 看着热闹,本质就是场政治表演,没有规模支撑,没有时间积累,光靠喊口号根本没用。毕竟在工业化生产里,“能做” 和 “能赚钱做” 是两码事,美国缺的从来不是咬牙的勇气,而是能让产业链运转起来的现实条件。 美国人可以建厂,可以招工,也可以提炼出几公斤、几吨的稀土。但他们永远也撑不起那个能和我们对抗的规模,他们造出来的,只能是摆在实验室里的昂贵样品。而我们造出来的,是支撑全世界工业运转的钢铁洪流。 信源:澎湃新闻

0 阅读:137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