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宣布了。 10月24日最新消息,立陶宛国防部跳出来说,两架俄罗斯飞机在昨晚悄悄进入了他们的领空大概700米,待了不到18秒就溜了,吓得立陶宛赶紧让北约部署在当地的西班牙战斗机紧急升空巡逻。 先得算笔账,700 米、18 秒到底意味着什么,军用飞机的速度随便就能到每秒 200 米以上,700 米的距离连一秒钟都飞不完,所谓 “停留 18 秒” 更像是雷达监测的误差范围。 立陶宛说的这两架飞机,一架是苏 - 30 战斗机,一架是伊尔 - 78 加油机,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的飞地,被北约国家团团围住,俄军机训练时稍微偏一点航线很常见。 要是真想来 “试探”,至少得低空侦察或者挂载武器,带着加油机搞 “闪电越界”,根本达不到试探的目的,反而像不小心踩了线。 立陶宛之所以反应这么激烈,核心是 “借题发挥”,作为北约东翼最靠前的国家,它一直把自己打造成 “抗俄前哨”,可心里比谁都虚。 国土面积小,军力只有 2 万多人,连像样的空军都没有,全靠北约部署的战机撑场面,这种情况下,越是喊得凶,越能证明自己 “有存在价值”。 就在上个月,爱沙尼亚刚说俄军机闯入领空,波兰也宣称击落过俄无人机,现在立陶宛跟着 “爆料”,说白了是不想被盟友落下,得靠这种事刷存在感,提醒北约 “我这儿很危险,快多派点兵、多给钱”。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能帮立陶宛绑紧北约的 “安全绳”,自从俄乌冲突以来,北约一直在东翼强化部署,立陶宛趁机把本国 50% 的国土都划成了军事演习区,还逼着议会把国防预算提到了 GDP 的 2.5%。 但北约内部也有分歧,德国、法国这些西欧国家不想跟俄罗斯闹得太僵,对东翼的支持时紧时松。 这次抓住“18 秒越界”大做文章,正好能放大 “俄罗斯威胁论”,逼着北约进一步增兵、升级装备。 立陶宛总统和总理当天就集体发声,强调 “要加强欧洲防空”,说白了就是给北约施压,让联盟把更多资源投到自己这儿。 俄罗斯的否认也很有门道,说是 “例行训练” 既不激化矛盾,又暗含警告,加里宁格勒本来就是俄罗斯插在北约腹地的 “尖刀”,俄军在这一带的训练从来没停过,之前爱沙尼亚、波兰喊着 “领空被侵犯”,俄方也是同样的回应。 这种 “不承认、不激化、常态化” 的态度,恰恰戳中了立陶宛的痛点,要是俄罗斯真认了,反而成了 “重大事件”,可俄方一否认,立陶宛就成了 “自导自演”,既没拿到实质证据,又显得小题大做。 但俄罗斯也没把话说死,继续保持训练强度,等于用行动告诉北约:东翼防线没你们想的那么牢,想围堵我没那么容易。 北约的反应更耐人寻味,只是派西班牙战机升空巡逻,没做更激烈的回应,这其实是联盟的 “默契”,一方面得给立陶宛面子,毕竟是成员国,不回应显得联盟不团结。 另一方面又不能真跟俄罗斯翻脸,知道这就是场 “边缘试探”,没必要升级冲突,9 月份北约刚发过联合声明,说要对俄 “一切必要手段自卫”,但真到了这种 18 秒的小摩擦,还是得克制。 真触发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把 32 个成员国都卷进去,谁都承担不起这个后果,所以西班牙战机升空更像 “表演”,走个过场给立陶宛交差,也给俄罗斯留了台阶。 立陶宛以为靠喊 “俄罗斯威胁” 就能抱紧北约大腿,却没想想自己的代价,现在俄罗斯已经限制了对波罗的海国家的能源供应,立陶宛的天然气价格涨了 3 倍,工业成本飙升。 要是真把俄罗斯惹急了,断了所有贸易往来,受损的还是自己,反观北约的西欧国家,该跟俄罗斯做生意照样做,只有立陶宛这些小国,成了联盟对抗政策的 “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