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八九十年代乡村葬礼里的温情与牵挂
提起八九十年代河南乡村的葬礼,记忆里从不是冰冷的肃穆,而是裹着烟火气的厚重情谊——那是一个村庄用最质朴的方式,送别一位亲人,也凝聚起血脉与乡邻的温度。
那时村里若有人故去,消息像风一样掠过田埂,不用招呼,乡邻们便自带家什赶来。男人们忙着搭灵棚、挖墓穴,女人们围在灶台边淘米择菜,柴火在土灶里噼啪作响,蒸腾的热气混着低声的安慰,把悲伤里的冷清悄悄焐热。逝者的儿女披麻戴孝,跪在灵前接客,每来一位吊唁的人,便重重磕一个头,那不是形式,是藏在膝盖里的不舍与敬重。
仪式里藏着老辈人的心意。糊纸扎的匠人会仔细剪出彩纸的花,糊成车马、房屋,说是给逝者路上用;吹唢呐的班子坐在门口,调子时而沉缓时而悠扬,不是撕心裂肺的悲号,更像在诉说一段走过的人生。入夜后,亲友们围坐灵旁“守夜”,老人们会讲起逝者生前的故事——或许是某年麦收时帮邻居抢收庄稼,或许是冬日里给乞讨的人递过一碗热粥,那些平凡的善意,在夜色里被一遍遍提起,让逝者的模样在记忆里愈发清晰温暖。
下葬的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送葬的队伍沿着田埂缓缓走。孝子们扶着灵柩,脚步沉重,乡邻们跟在后面,有人悄悄抹泪,有人轻声叮嘱“慢些走”。墓穴填平的那一刻,纸钱纷飞,哭声终于忍不住溢出,但没人会让悲伤沉溺太久——长辈会拍拍晚辈的肩,说“好好过日子,才是对老人最好的念想”。之后的“暖孝”宴席上,乡邻们围坐一桌,吃着简单的饭菜,说着宽慰的话,像是在告诉这家人:别怕,日子还要继续,我们都在。
如今想来,那时的乡村葬礼,从不是单纯的告别仪式。它是一个村庄的情感纽带,让分散的亲友聚在一起,让陌生的乡邻亲如一家;它是对生命的敬畏,用最朴素的仪式,让逝者体面离去,也让生者在互助中接住悲伤,重拾前行的力量。那些烟火气里的互助,那些仪式中的深情,早已刻进河南老家的记忆里,成了关于“牵挂”与“团圆”最温暖的注脚。看河南[超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