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号,德国突然宣布:德国外长瓦德普尔“推迟”访华行程。 德国外长原计划是26日来京访问。他却在访问前的媒体吹风会上,口吐狂言,大谈南海和海峡两岸之事,干涉我国内政。此前,他在日本和新加坡访问的时候,已经说过一些令人生厌的话,我们媒体也驳斥了这位德国外长。但是这位外长继承了此前德国蹦床外长的无知无畏,口吐狂言。我们取消他的访华要求非常正确。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角色,对于任何外来干涉,都有着明确的态度:拒绝干涉内政,拒绝损害主权。瓦德普尔的言行已经严重越线,尤其是在南海和两岸问题上,他的言论不仅显得无知,还暴露了某些国家惯于以“长辈”姿态指手画脚的霸权思维。 这已经不是德国第一次试图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所谓“仲裁者”的角色了。从对俄乌冲突的强硬立场到对亚洲事务的不当干涉,德国似乎在试图找回其国际话语权。事实一再证明,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影响力,不是靠“输出价值观”或者“站队偏帮”就能实现,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发展权益才是根基。 至于瓦德普尔的“推迟”访华声明,实质上就是一种掩饰。他的言论已让中国政府和民众感到不满,访华之路自然难以畅通。我们既不欢迎不尊重我们的客人,也不需要在一场注定不会有实质成果的访问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的推迟声明,不如说是一次自我保全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德国似乎真的需要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在亚洲事务上,德国并没有直接利益,它的立场本来也不具备多少说服力。南海问题是地区国家之间的事务,两岸关系是中国的内政,这些问题和德国的距离相去甚远。瓦德普尔在这些问题上频繁指手画脚,只会让人怀疑他是为了迎合某些西方盟友,还是受到背后的势力“指导”。无论动机如何,结果都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外交失败。 芯片、稀土等高端领域的合作,虽然是德国的“真实诉求”,但瓦德普尔的种种言行却暴露了极大的短视与矛盾之处。一边试图干涉中国内政,另一边又想寻求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支持,这样的“双面外交”早已被看穿。德国如果真想与中国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就必须摒弃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政治指责”的伎俩。 这一事件也给世界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在合作与竞争的全球化时代,互尊互信才是国际关系的基石。任何试图靠强硬立场展现“威权”的做法,最终都会失去真正的朋友和伙伴。中国一向坚持和平、开放的外交政策,但绝不会容忍对内政的无理干涉,更不会容忍赤裸裸的政治挑衅。这不是中国的怯弱,而是一个大国捍卫自身权益与尊严的理性选择。 对于德国、以及其他试图借政治干预牟取自身利益的国家而言,这次事件也应该成为一个反思契机。如果他们继续无视中国的立场与权利,那么终究会为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代价。诚如中国外交部曾明确表示的:“希望个别国家严守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多做有利于全球和平稳定的事,而不是频频试图破坏它。” 至于瓦德普尔本人,他显然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态度和中国政府的决心。单凭几句“狂言”就让自己的外交使命无功而返,何其荒唐。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推迟声明不过是一次单方面的试图自我止损。但这一行为只会进一步损害中德关系的互信基础。至于他是否还能成功实现“访华”,恐怕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预测。 德国曾是我国的良好贸易伙伴,两国合作带来的成果令人赞叹。但如果德国政客一再无视双方的友好合作基础,一再试图将政治与经济挂钩,那么未来的发展也会蒙上阴影。德国应该明白,前途如何,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