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阳光俱乐部演技 看完魏书钧导演的新片《阳光俱乐部》,感觉是一部很适合冬日的治愈故事。节奏轻巧,底色纯真,不少幽默桥段让人会心一笑,又在市井烟火气里让人感到熨帖和温暖。特别是主人公吴优,内心天真懵懂如“蝴蝶”,外表沉重笨拙如“潜水钟”,极具反差感与颠覆性的人物特质,让观影过程有不少惊喜,也让人感慨在这性格光谱特异、极难拿捏火候的角色背后,一定是演员黄晓明对表演的全然交付。黄晓明成功让观众忘记了他是谁
越是朴素温润的故事底色,可能越需要演员对角色的信念感所带来的信服力。吴优的生理年龄已到不惑之年,但心理上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孩童时期。巨大的内外反差之间,需要相当丰富的细节进行填充与支撑,难以想象这背后需要的付出与面对的压力。如何把这个40岁身体与8岁内心的特殊角色牢牢立住?黄晓明在台词之外,更多的是通过“眼”技与肢体语言,为角色注入了最真实的呼吸。
黄晓明通过各种动作神态上的细节,全身心沉入故事:开心时满脸舒展的天真烂漫,委屈时低下头眼神游移,更细腻的是,他的表情反馈和心理机制同步,因为心智所限所以永远比周遭世界“慢半拍”,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表情与动作都带着不属于成年人的愚钝与迟滞。所以能看到,吴优总是攥着拳头牢牢抓着高脚杯,像小松鼠一样啃苹果啃得稀里哗啦,会用双手紧紧捏着徽章递出去… 每看到他的笨拙举动与表情,影院里就响起轻松的笑声,不是山呼海啸的炸裂爆笑,而是一种内心返璞回真式的澄澈与放松。
黄晓明已经很多次证明了,他可以为了作品而成为“角色变身狂魔”:为了演出吴优特殊的身体状态,他在短时间内增肥30斤已堪称“疯狂”,而他在两部戏之间的体重差异,已经达到了50斤之多!为了更贴合人物心理,他深入特殊人群学校和家庭当中,观察他们的举止,体会他们的情绪。这样全身心交付给角色的“戏痴”,放眼国际影坛,也不难找到同道中人的身影。可以说,黄晓明让中国有了自己的阿米尔汗和马修·麦康纳:他们仅靠个人颜值与性格魅力就是商业片的最大号召力,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更具挑战度和未知性的道路,只为寻求更深远的艺术突破。黄晓明凭借《阳光俱乐部》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并提名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些实至名归的奖项认证,正是对他一直保持表演初心的官方肯定。
看到有媒体用“演一部戏,换一个人”来评价黄晓明的演技表现,感觉真的很生动而精准。在最近几年的作品中,他仍敢于一次次打破形象,在平凡甚至边缘的人物身上开掘人性的深度。从《戴假发的人》中背负隐秘的出租车司机,到《最后的真相》里执拗挣扎的律师,再到《阳光俱乐部》化身特殊人群中的一员,黄晓明不断带来画风迥异的新鲜角色,也在不断用作品证明,他远不止是“明星”,更是值得被反复品读的好演员。
想起导演魏书钧在南京路演时说过,黄晓明身上有和吴优一样真诚朴素的“拙”劲儿。我们看到的不是他在“扮演”某个角色,而是一个个有着真实生活经历、特殊内心世界的人。不炫技,不浮夸,收放之间见功力,平实之中见深度。这个永远用作品与观众对话的演员黄晓明,永远会让我对他的“下一步”与“下一部”充满好奇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