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被战士们用担架拖回遗体的一张照片。 1938年4月23日,四名士兵抬着简易担架,上面躺着陈钟书将军的遗体,军装早已被血浸透,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他那双至死都紧握的拳头,这绝不是简单的肌肉痉挛而是他的骄傲和愤怒。 士兵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铁血教官”,一点都不夸张,他坚信“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所以他的训练方式近乎残酷。 枪头挂着砖头练臂力,腿上绑着沙袋跑山路,甚至直接组织刺刀对练,他要把人的血肉之躯,锤炼成无坚不摧的兵器。 这份钢铁意志,在台儿庄的平原上得到了最彻底的释放,这里无险可守,部队刚到就迎头撞上了日军的坦克和步兵。 这位年近半百的将军,直接扔掉望远镜,抄起刺刀就第一个跃出了战壕,白刃战里,他身手矫健,枪起刀落,连续刺倒数名日军,当他被榴弹击中,弹片从眼眶贯穿后脑,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管我,杀敌!”那紧握的拳头,是他战斗本能的最后定格。 但你很难想象,这双钢铁拳头,也曾是充满悲悯的拳头,它最初握的不是刺刀,而是牧鞭,陈钟书生在云南一个贫困农家,八个兄弟姐妹里排行第二,穷到早早辍学去当了牧童。 16岁那年,他扔下鞭子,选择从军,甚至是从一名炊事兵做起,正因为自己淋过雨,他总想为别人撑伞。 他虽然是将军,却毫无架子,军装上补丁叠着补丁,非常节俭,每个月发的大部分薪水,都被他用来接济阵亡战友的家属。 他能跟最穷苦的老百姓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身上有股泥土的亲切气,出发抗日前,他在家门口向亲人磕头,立下“不打败日本鬼子绝不回家”的誓言,他守护的,正是这些他熟悉的面孔和身后的土地。 最后,这双拳头成了一双虚空之拳,一个未能魂归故里的遗憾,也成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他没能亲眼看到台儿庄大捷的最终胜利,就倒在了黎明之前。他的遗愿很简单,希望能回到故乡云南安葬。 可他的棺椁被暂时安置在徐州,等到抗战胜利后人们再去寻找,原址已经建成了火车站,将军遗骨从此无从找寻。 肉身归途已断,但这双手紧握的姿态,却化作了一个不灭的符号,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中将,颁发“金碧生辉”锦旗。 几十年过去,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到了2014年,他又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那双紧握的拳头,终究没有抓住故乡的泥土,却握住了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比任何坟墓都更长久。 信息来源:凤凰新闻|《日军对弹药不足的陈钟书部发起冲锋,陈钟书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潇逸
钟将军是个狠人,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