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见识了,什么叫杀人诛心。 格力赢了官司,拿了16万赔偿,结果人家问对手是谁,格力那边的人就回了俩字:不群。 在一次看似简单的商业诉讼中,格力以16万元赔偿和一个月道歉的判决赢得了官司,这本应是个平静的结局,但格力的回应,却让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最终演变成一场精彩的商业对抗。 格力并没有直接攻击对方公司,而是给出了一个词——“不群”,这两个字看似无关紧要,却立即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反响,成了整个事件的核心。 这一词不仅在商业上产生了震动,更是通过道德审判将对手从法律的被告席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法院的判决是关于商业行为的对错,是规则的裁定,但‘不群’这个词却绕开了复杂的商业背景,直指对手的品格”,这个简单的字眼,无形中为对手扣上了“伪君子”的帽子。 用这种方式攻击对方,不需要公开指名道姓,格力就成功地将“道德败坏”的标签贴到了对手身上,对方不但要支付赔款,还要面对这份名誉上的长期伤害。 有趣的是,这个“攻击”正是因为它的模糊性才具有最大的杀伤力,格力没有指明具体是谁,这让公众开始猜测,谁才是这个“岳不群”。 大家对“岳不群”这一角色的负面印象,几乎是全民共识,这样的文化符号一旦与对手挂钩,效果立竿见影。 公众一边猜测,一边自发地帮助格力进行“二次传播”,而对方则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若站出来反驳,就等于公开承认“自己就是岳不群”,而若保持沉默,则只能让负面联想继续发酵。 这种巧妙的舆论操作,不仅让对手陷入了两难的局面,也让格力显得更加高明,它借用了一个国民级的文化符号,将“岳不群”的阴险、虚伪等形象,直接套用到对方身上,而无需提供任何直接证据。 这种方式低成本、高效率,能够最大化地打击对方的品牌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操作体现了格力对大众文化心理的深刻理解。 在当今商业竞争中,能迅速洞察并利用社会文化中的热门符号和情感共识,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策略之一。 格力并不需要用大量的文字和证据去争论,它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借用已形成的负面文化认知,精准地在对手身上投下阴影,无论对方是否公开回应,这个形象上的污点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公众心中。 最终格力通过这一巧妙的舆论攻势,不仅赢得了商业官司,还成功地给对手造成了巨大的品牌形象危机,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谁能更好地驾驭和运用这些文化符号,谁就能在无形的战场上占得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