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0月24日发文说:“从受害者变成霸凌者?中国在稀土问题上形象转变。在中国对贸易战的叙事中,美国是恃强凌弱者,而中国则是受害者。然而,近日中国展现出的形象却与此叙事愈发矛盾:这个工业巨兽正准备利用其在现代制造业关键矿产领域的垄断地位对抗任何阻碍其发展的国家或企业。” 评几句:《纽约时报》的这番论调,本质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与叙事陷阱,刻意混淆了“正当权利”与“霸凌行为”的界限。 中国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现实考量,是履行防扩散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正当举措,绝非所谓的“利用垄断地位施压”。反观美国,长期以“国家安全”为名,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半导体企业实施“卡脖子”制裁,才是真正的恃强凌弱。将中国的合规管控歪曲为“霸凌”,恰恰暴露了部分西方媒体对自身霸权行为的漠视。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核心地位,源于多年来在开采、冶炼、加工等环节的技术积累与产业投入,而非强制垄断。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稀土的高度依存,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中国从未禁止稀土出口,只是要求进口方遵守规则、确保用途合规,这与“对抗任何国家”的指控完全不符。这种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污名化的做法,显然是为了掩盖西方在战略资源领域的布局失当与竞争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