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纠结“和统”还是“武统”?四中全会公报已经给出了答案!很多人以为,我们还在“

波览历史 2025-10-26 01:08:24

还在纠结“和统”还是“武统”?四中全会公报已经给出了答案!很多人以为,我们还在“等”台湾选择。错了!真相是,当“推进”二字写入公报时,“选择权”就已经从台湾手里,收归中央!台湾同胞唯一能选的,是“体面”,还是“清算”!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七个字的分量,在台积电美国工厂的稀土警报可以窥得一二。   最新消息显示,这家耗资千亿的芯片工厂,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0天运转,生产线随时可能停摆。   这场被网友戏称“芯片巨头栽在矿石上”的闹剧,恰恰戳破了“和统武统”争论的本质:中央早已用实力划定框架,台湾的选择从来不是统独,而是如何在框架内自处。   芯片制造离不开稀土,就像人离不开维生素,光刻机的精密运动靠稀土永磁体驱动,晶圆抛光要用到稀土磨料,连刻蚀机的防腐涂层都得掺稀土成分。   而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提纯能力都在大陆手里,台湾本土没有提纯产能,九成六的稀土都要从大陆进口。   这种依赖不是短期形成的,大陆用三十年时间掌握37项高纯度提炼专利,把稀土变成了产业链里的“标准件”,不是谁想替代就能替代的。   台积电的焦头烂额,恰好照出赖清德当局的战略短视,为了贴靠美国,他们逼着台企赴美建厂,以为绑上“芯片同盟”就能高枕无忧。   可美国本土连基本的稀土提纯能力都没有,加州的矿脉纯度不够,澳大利亚的矿石要运到大陆加工,加拿大的新矿要到2030年才量产。   赖清德喊的“务实台独”,说白了就是把台湾的经济命脉当政治筹码赌出去。   这种操作直接引发人才恐慌,2025年上半年就有217名台湾科技人才赴美,较去年增长四成,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那句“台湾只剩下夜市和庙口政治”,成了最扎心的评价。   对比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更能看清“体面”选择的价值。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时,不少人担心金融中心地位不保,可大陆通过外汇储备托底、CEPA协议开放市场,让香港在2025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三成的新高。   李嘉诚在深圳湾建科技园区,一年就吸引超百亿投资,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施舍,而是优势互补的共赢。   再看台湾,大陆明明开放了台胞居住证医保异地结算,让长三角、大湾区的台胞看病不用再往返奔波,赖清德却强制邮政员工签署“未在大陆设籍声明”,这种自断经脉的操作,让台湾2025年第二季度GDP增速跌到1.2%的十四年新低。   外部势力的虚与委蛇,早就让“台独”的靠山成了海市蜃楼,美国兰德公司10月发布的报告直言,军事干预台海已不现实,建议支持大陆的渐进统一。   这份报告背后是清醒的实力计算:福建平潭的无人机基地部署了“翼龙-3”,能瘫痪台军雷达系统;东风-27导弹射程覆盖第二岛链,美军航母只能退到夏威夷以东。   之前被民进党吹成“盟友”的立陶宛,卖给台湾的所谓“抗中武器”,被德国媒体曝光是二手东德装备,价格却翻了三倍。   这种拿台湾当“提款机”的“支持”,不过是镜花水月。   大陆从来没把路堵死,一系列举措都在铺就“体面”的台阶。福建农林大学和台企合作的种业项目,让台湾农民带着技术到大陆创业,光是漳州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就孵化出三十多家农业企业,年销售额超二十亿。   这种民生层面的融合,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有穿透力。   商务部虽然把半导体等12个领域列为“限制类”,但也明确只要符合一中原则,就能享受大陆市场的红利。   就像当年香港制造业转型,大陆市场成了最大后盾,台湾的半导体、农业如果放下政治包袱,同样有广阔空间。   四中全会把“推进祖国统一”与高质量发展并列,就是明确告诉各方:统一是既定进程,谁想阻挠,就要承担相应代价。   赖清德的民调支持率跌到32.7%,民进党“铁票仓”的不满意度超过五成,这些数据说明台湾民众已经厌倦了政治操弄。   当高雄的果农看着菠萝因无法输往大陆烂在地里,当台北的工程师担心技术外流后失业,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台独”换不来尊严,只会换来困境。   大陆GDP预计达到140万亿元,这样的经济体量能撑起共同富裕,也能托住两岸融合的底气。   台湾光复八十周年的纪念日里,台北街头的纪念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他们举着“铭记历史”的牌子,或许比政客更清楚:分裂从来没有好下场。   真正的选择题从来只有一个:是带着技术和人才参与大陆发展,还是抱着虚幻的“独立”幻想走向困局。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