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出发前,德国外长抛出三点强硬要求,结果访华行程直接泡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科普的启示 2025-10-26 08:39:50

临出发前,德国外长抛出三点强硬要求,结果访华行程直接泡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本德国外长计划数日后访华,可人还没启程,行程就突然取消了。原来,他临行前竟打算向中方提三点无理要求:一是要求中方放宽镓、锗等关键稀土元素出口管制;二是要求中方在台海问题上承诺不动武;三是要求中方利用影响力,施压俄罗斯在乌克兰停战。这等无理要求,他究竟凭什么? 结果,原定的诸多会面纷纷取消,仅剩一场外长间的双边会面。德国外长瞬间被晾在一边,无奈只能推迟行程,连德国内部都觉得尴尬不已。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直接回应:一中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绝无“自定义”空间。只谈维护台海现状,却不反对“台独”,实则是纵容分裂。这番话,明确告知德国:中方不会接受任何“巧妙措辞”或“语义平衡”,模糊立场就是不尊重一中原则。德国外长在核心问题上立场模糊,进一步政治接触自然困难重重。 从深层看,德国外交方向已现混乱。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关系务实稳定,经济基础深厚。如今,德国政府内部分歧严重:总理默茨主张保持经贸合作,外长瓦德富尔及其团队却延续前任强硬路线,强调“价值观外交”。德国对华政策陷入两难:既离不开中国市场,又怕政治上显得“软弱”。瓦德富尔选择强硬外交,却既换不来尊重,又损害了沟通渠道。 在中国看来,外交不是辩论场,更非发泄情绪之地。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中德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肩负维护全球稳定重任。王毅此前访柏林时就明确,中德关系应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而非零和博弈。德国若真关心供应链安全和产业可持续,就应减少政治干预,而非会谈前放狠话。中方态度明确:愿合作,但拒绝被动接受批评。 所以说,并非中方临时变卦,而是德国外长“提要求”的姿态毫无尊重可言。这种做法既不符外交礼仪,也高估了中方的容忍度,最终导致一场本可促进沟通的访问无疾而终。

0 阅读:131
科普的启示

科普的启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