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26 11:55:35

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与其等中国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后彻底失去市场,不如趁现在还能占据技术优势时换取实际利益。   2025年9月,俄罗斯副总理曼图罗夫主动抛出橄榄枝,明确表示愿意向中国制造的宽体飞机供应基于PD-35燃气发生器研发的PD-26重型发动机。   这款推力达26吨的发动机已投入超28亿美元研发,正用于伊尔-100军事运输机,还能适配MS-21系列客机,恰好契合中国C929宽体客机的动力需求。   俄方这番举动绝非突发善心,而是被现实境况逼出来的理性选择。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波音和空客全面撤出与俄合作,俄罗斯航空工业供应链彻底断裂,2024年民用飞机交付量不足百架,即便是相对成熟的PD-14发动机,全年计划产量也仅30台,西方制裁让其技术再先进也找不到销路。   与此同时,俄罗斯2025年经济增速放缓至1.5%,21%的高利率严重抑制投资活力,航空工业要维持研发投入,必须找到稳定的出口渠道,而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航空市场成了唯一选择。   俄方的紧迫感更来自对中国发动机研发进度的清醒认知。曾几何时,中国歼-20首飞时还得依赖俄罗斯AL-31F发动机,可短短十几年后,涡扇-15已实现量产,推力达181千牛,推重比突破10,装上涡扇-15的歼-20B彻底解锁全部性能,让中国在军用大推力发动机领域彻底摆脱依赖。   民用领域同样进展迅猛,为C919配套的CJ-1000A发动机已进入商业化测试阶段,原本与俄联合研发的CR929项目,也因中国技术能力提升而转为自主研发,配套的CJ-2000发动机研发正加速推进。   俄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清楚PD-26能吸引中国的窗口期不会太长,等到2027年PD-26完成适航认证时,中国国产发动机很可能已实现突破,到时候再想出售就难了。   这种认知背后还有更现实的贸易数据支撑。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6-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军用航空装备总额仅9.2亿美元,较2010-2015年的83亿美元下降90%,苏-35成了中国最后一批大规模采购的俄制战斗机。   随着歼-10C、歼-16批量服役,俄罗斯军用装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萎缩,如今能拿得出手的高端技术只剩航空发动机等少数领域。   更微妙的是,中俄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地位已悄然逆转,过去中国是“有求于人”,现在成了俄方主动寻求合作的对象,这种角色转变让俄方不得不放下身段。   对俄方而言,向中国供发动机还是打破西方封锁的战略突围。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暂停向中国出口航空发动机,这既给中国带来压力,也给俄罗斯创造了合作契机。   俄方很清楚,与中国合作能形成“技术换市场”的互补格局,自己出成熟产品,中国出资金和市场,既能让PD系列发动机活下去,还能借中国之力分摊研发成本,维持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竞争力。   毕竟长期被西方隔绝,俄方技术迭代已出现乏力,若失去中国这个合作伙伴,其航空工业很可能在制裁中逐渐衰退。   当然俄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供应的PD-26虽技术成熟,但存在明显局限,不仅要2027年才能量产,其沿用的俄式航空标准还与中国采用的西方体系存在兼容问题,产能更是捉襟见肘。   可即便如此,俄方也只能抓紧推进合作,毕竟现在能卖给中国的“硬货”已经不多,再捂下去技术优势就会被中国的自主研发彻底抵消。   这种带着紧迫感的合作,本质上是俄方在认清中国发动机短板终将突破的现实后,做出的最务实选择,既赚短期收益,又巩固战略关系,算是现阶段能找到的最优解。

0 阅读:139

评论列表

名将之约

名将之约

2
2025-10-26 12:59

最好不用毛子的发动机,西方的适航证又多了刁难理由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