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中国当提款机?中国每年给世卫缴上亿会费,但自打美国今年1月宣布退出后,世卫就三天两头喊没钱,这组织还建议各国明后年会费涨20%,这摆明了是想让别人替美国补窟窿? 美国在2025年1月20日正式宣布退出世卫组织,这一步骤直接切断了全球卫生体系的一大资金支柱。作为曾经的最大捐助国,美国的分摊比例高达22%,每年贡献近10亿美元,用于疫苗分发和疫情监测等核心项目。退出决定源于对组织运作的不满,特别是疫情应对中的指责,但更深层原因是国内预算优先转向本土医疗改革。结果,2024年美国拖欠1.3亿美元,2025年份额也颗粒无收,这笔账单像一颗定时炸弹,炸裂了世卫的财务平衡。组织总预算超过40亿美元,其中固定会费仅占20%,其余依赖自愿捐款,一旦主力军撤退,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就成问题。发展中国家本就负担不轻,现在窟窿扩大到6亿美元,相当于两年运营成本的四分之一,直接威胁到非洲疟疾防控和亚洲流感预警等一线工作。这样的变动不是孤立的,它暴露了国际组织资金依赖少数大国的结构性缺陷,让人不由得质疑,谁在为全球健康买单,谁又在悄然卸责。 世卫组织的资金模式长期以来就存在隐患,80%以上的预算靠自愿捐款维持,这就好比一家企业主要指望零星投资而非稳定收入,稍有风吹草动就摇摇欲坠。固定会费虽有约束力,但分摊机制主要基于各国GDP总量,却忽略人均收入差异,导致发展中国家常常觉得吃亏。早在2020年,美国就短暂启动退出程序,那次虽被叫停,但不满情绪积累至今。2025年的行动更彻底,不仅未来资金断供,还赖掉现有欠款,总额超过2亿美元。国会预算辩论中,议员们反复强调“美国优先”,将国际义务甩到一边。这种单边主义不只伤及世卫,还波及联合国其他机构,如维和行动的巡逻缩减,直接转为实地冲突加剧。全球卫生安全本是公共品,需要集体维护,可如今少数国家变卦,就让整个链条绷紧。中国作为第二大会费国,份额15.3%,每年缴纳约1.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8亿元,这笔钱稳稳支撑着组织的运转,却换来涨费的额外压力。问题在于,这种模式下,谁来保障公平,谁又能避免被当做备用金库。 中国对世卫的贡献远超金钱范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的分摊比例与全球GDP占比基本匹配,体现了大国担当。2023年常规会费已在5月全额缴清,2024年份额也按时到账,没有任何拖延记录。疫情期间,中国提供超过2亿美元的疫苗和物资援助,覆盖东南亚和非洲多国,帮助填补全球免疫缺口。2025年5月,中国进一步承诺5亿美元自愿捐款,用于未来五年疫苗项目,这让它跃升为最大国家捐助者。这样的举动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长期合作,如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直接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卫生能力。相比之下,美国的退出让其话语权真空,中国自然顶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补位。外交部多次重申,会按能力履行义务,却反对不公机制。涨费提案中,中国份额预计升至20%,增加5000万美元,这虽可接受,但前提是顾及低收入国困境。国际规则应服务于共同目标,而不是让新兴力量独担重任。中国立场清晰:多边主义需要互信,贡献基于公平,否则谁都难长久。



千年等一回
美国既已退出,那所有工作人员不能有美国人!最好总部也另选国家。
虎在山
中国提倡合作医疗
我心飞翔
解散世卫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