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谢锋10月26日发文说:“10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吉隆坡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举行经贸磋商。 双方在年初以来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指引下,就美对华海运、物流、船舶制造等领域301措施、延长暂停互惠关税措施、芬太尼类产品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共同关心的重要经贸问题坦诚、深入、建设性地交换了意见。 双方就解决各自贸易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同意进一步制定具体细节并按照各自国内审批程序进行。” 评几句:此次磋商成果的取得,是中方在“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原则下主动运筹的结果。就在磋商前10天,美方刚依据301条款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实施港口费等限制措施,中方当即启动反制,不仅收取特别港务费,更将协助美方调查的企业列入反制清单,以有力行动遏制了美方“单边施压”的惯性。这种“以反制争取对话筹码”的策略,最终推动美方回到谈判桌前,印证了中方“维护利益必须坚定”的立场——正如李成钢所言,“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平等对话的基础从来是实力对等的博弈。 中方对共识始终保持“期待但不盲信”的清醒,根源在于美方长期存在的“承诺兑现赤字”与政治短视。历史已多次印证,美方常将经贸共识当作“阶段性工具”:5月日内瓦磋商刚达成关税暂停协议,9月马德里会谈后便火速扩大出口限制;此次吉隆坡磋商前,美方正推动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为下任政府加征关税铺路,两党议员甚至将对华贸易优惠视为“灾难性决定”。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标准,让“基本共识”到“实际落地”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正如磋商结果所示,双方仍未达成最终协议,具体细节需提交领导人审议,而美方国内政治极化、利益集团干扰等因素,都可能让共识在审批环节夭折。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方仍在试图将经贸问题“工具化交易”。磋商期间,美方曾暗示以延长关税暂停期换取中方推迟稀土出口管制,这种将产业利益与资源管控挂钩的做法,暴露了其并未真正摒弃霸凌思维。对此,中方已明确释放信号:稀土出口管制是履行防扩散义务的正当举措,绝非谈判筹码,而美方必须先纠正密集打压的错误做法,才能为落实共识创造条件。本质而言,中方关注的不仅是短期关税或措施的调整,更是美方能否建立“说信行果”的政策预期——若美方继续延续“谈判与打压并行”的套路,即便达成更多共识,也难以改变中美经贸关系“反复震荡”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