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交付一再推迟,压根不是技术卡了壳,而是海军在借着这艘船“打磨”下一代航母的标准答案,这种操作在咱们海军的装备发展里早有先例。 这话说的在理,福建舰交付推迟这事儿,真不是造不出来,反而是咱们太谨慎了。福建舰上装的电磁弹射,可是个“娇贵活儿”,靠电力把飞机弹上天,听着简单,实际比伺候精密钟表还难。 美国的福特号航母就吃过急的亏,弹射系统没测明白就服役,结果飞机弹一半卡壳,修了好几年还没完全顺溜。咱们可不能学这毛病,福建舰海试时,光是弹射测试就做了成千上万次——一会儿弹歼-35隐身战斗机,一会儿弹空警-600预警机,重的轻的都得试;风浪大的时候试,高温暴晒的时候也试,就是要摸透这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脾气。 电力分配更是关键,常规动力航母发电不像核动力那样源源不断,得算好什么时候给弹射供电,什么时候留着给雷达、导航用,这些都得一点点调,哪能急着交付呢? 那为啥说不会有第二艘福建舰?这就得看它的定位了。辽宁舰是咱们的“启蒙老师”,解决了“有没有航母”的问题;山东舰是“熟练作业”,证明咱们能自己造滑跃航母还能改进;到了福建舰,角色直接变成“技术试验台”,专门用来试下一代航母的核心本事。 福建舰身上的电磁弹射、直通甲板、新型作战指挥系统,都是为核动力航母铺路的。你想啊,等这些技术在福建舰上跑熟了,下次直接装到核动力航母上,既能省时间又少走弯路。要是再造一艘一模一样的常规动力弹射航母,等于是重复劳动,还占着船厂产能,多不划算?海军心里门儿清,目标是更厉害的核动力,福建舰完成测试任务就够了。 这种“造一艘试验舰,磨一套好技术”的路子,海军早就玩得很熟了。二十多年前的深圳舰就是个典型例子,那艘被叫做“神州第一舰”的驱逐舰,整个型号就造了它一艘。当时它身上装了好多新东西,比如大型舰艇的隐身设计、新型雷达布局,都是以前没试过的。 海军拿着它在海上摸爬滚打好几年,把哪些设计好用、哪些地方得改都记下来,后来这些经验全用在了055大驱上。你看现在055那么威风,其实早就靠深圳舰把“坑”都踩平了。还有早年的022型导弹艇,也是先试造几艘看效果,没问题了再批量生产,这都是“小步快跑、稳扎稳打”的老传统。 福建舰的测试细节里,藏着太多“标准答案”的密码。比如舰载机的弹射节奏,多久弹一架能兼顾效率和电力稳定;舰岛的位置怎么调,既能减少对飞机起降的影响,又能让指挥室看得更清楚;甚至连甲板上的人员站位、弹药搬运路线,都在反复磨合最优方案。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儿,凑在一起就是航母战斗力的关键。以前咱们造装备可能得跟着别人的样子学,现在有条件自己试了,自然要把每个环节都打磨到极致。就像家里盖房子,先搭个样板间把水电、格局都试好,正式盖的时候才能又快又好,还没隐患。 有人可能会问,晚交付会不会影响战斗力?其实正好相反。你看美国福特号急着服役,结果好几年没法正常执行任务,等于占着茅坑不拉屎。咱们福建舰现在多花点时间把技术练透,一旦交付就能立刻形成战斗力,而且下一代核动力航母能直接用它的经验,说不定比福特号还先达到“全状态”。这就像学手艺,宁愿一开始慢点儿把基础打牢,也别急于上手最后出废品。 海军的心思其实看得很明白,福建舰就像一块“铺路石”,它的价值不在于自己能复制多少艘,而在于能让下一代航母站得更高、走得更稳。从深圳舰到福建舰,这种“试验先行”的思路,让咱们的海军装备总能少走弯路,一步步从追赶到并跑。 等将来核动力航母下水的时候,再回头看福建舰的这些“延迟”,就会明白这都是值得的——好东西从来不是急出来的,是磨出来的。
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交付一再推迟,压根不是技术卡了壳,而是海军在借着这艘船“打
史之必然
2025-10-27 12:13:3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