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也不要,火电也不要,北溪油气管道也被炸了,光伏风能都是中国技术,还要提高税率,那德国你是打算烧柴吗? 10月25号,德国把国内最大核电站的两座160米冷却塔炸成废墟,彻底关上了核电的大门,这波操作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多年来拧巴到极致的决策逻辑。说到底,德国这么折腾,核心就绕不开三件事:刻在骨子里的环保执念、被地缘政治绑住的能源选择,还有对本土产业链的盲目保护,可这三件事凑到一起,硬是把一手好牌打稀烂。 德国对环保的追求早就超出了理性范畴,这些年一门心思扑在碳中和目标上,把核电和火电直接贴上了“污染元凶”的标签。在他们眼里,只要能尽快摆脱传统能源,哪怕暂时出现能源缺口也值得,毕竟“环保正确”在国内是政治加分项。 可他们忘了,能源转型从来不是拆了旧的就能马上有新的补上,核电作为稳定的基荷电源,说关就关,火电又被环保指标压得不敢发力,相当于直接砍断了自己能源供应的两条大腿,连个兜底的余地都没留。 再加上地缘政治的推波助澜,俄乌冲突之后,德国跟着西方阵营一头扎进对俄制裁的浪潮里,北溪油气管道被炸,反而让他们觉得“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目标提前实现了。在他们看来,哪怕放弃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转而花几倍的价钱从美国、卡塔尔买液化天然气,也是“政治正确”的选择,至少能摆脱被俄罗斯“能源绑架”的风险。 可他们没算过经济账,企业的用能成本翻了好几倍,老百姓的取暖费、电费蹭蹭往上涨,这些实实在在的压力,最后还是得自己扛。 至于光伏和风能这些清洁能源,德国不是不想搞,而是搞晚了、搞偏了。等他们意识到要大规模铺清洁能源的时候,才发现核心技术早被中国牢牢攥在手里——光伏板的转换效率、风能发电机的核心部件,甚至是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优势,中国都遥遥领先。 德国心里不服气,又不想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就想着用提高税率的办法,既能给本土新能源企业“创造空间”,又能显得自己没被中国技术“卡脖子”。可他们没琢磨明白,清洁能源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成本,不是靠关税就能捂出来的,加税之后,进口设备变贵了,建电站的成本上去了,最后还是消费者和企业买单,反而拖慢了自己清洁能源转型的节奏。 其实德国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本质上是把环保、地缘、产业这三个目标硬生生绑在了一起,却没找到一个平衡点。想追求环保,就不管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想迎合地缘政治,就不管经济成本;想保护本土产业,就不管技术代差的现实。 结果就是,核电没了,火电弱了,廉价油气断了,清洁能源又因为自己加的关税难推进,眼瞅着冬天要来了,能源缺口越来越大,可不就只能让人调侃“要不要烧柴”吗? 以前的德国,靠稳定的能源供应撑起了工业强国的地位,现在却被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绑住了手脚,做出的决策看似都有“正当理由”,凑到一起却成了自寻死路。要是再不清醒过来,正视技术差距、算好经济账,别再被“政治正确”牵着鼻子走,真等工厂因为缺能停工、老百姓因为缺暖受冻,到时候别说烧柴,可能连维持基本的社会运转都成问题,那才真叫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