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曾说,商人最大的风险来自政治风险,经济账算得清,亏了能赚,但政策变化跟不上就是毁灭性打击。跟紧政策,才能在大船掉头时哈腰系鞋带。 2013年起,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开始抛售内地资产,先是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随后陆续剥离广州、深圳等地的物业项目。2014年,长实集团进一步将内地多个商业地产项目打包转让,这一系列“迷之操作”被外界解读为资本撤离信号。 彼时正在内地房地产市场顺风顺水的潘石屹,密切关注着李嘉诚的动作。他在私下交流中曾提到,李嘉诚背后的境外资本向来嗅觉敏锐,不会无的放矢,这些操作必然是捕捉到了市场深层变化。 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境外资本的决策往往基于对政策走向的长期预判。李嘉诚旗下资本在2013年就已通过香港金融市场的利率波动、汇率变化,察觉到内地楼市调控的潜在力度,而潘石屹正是看透了这一点。 2014年下半年,潘石屹启动资产调整计划,首先将SOHO中国旗下上海海伦广场、静安广场等非核心资产挂牌出售,回笼资金超50亿元。2015年,他又陆续抛售北京、上海的部分商业项目,累计套现超200亿元。 与潘石屹的果断退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多数房企仍在疯狂拿地扩张。2016年,恒大、融创等企业负债率持续攀升,而潘石屹已将套现资金的60%用于境外投资,重点布局美国商业地产和科技领域。 2016年国庆期间,全国20多个城市密集出台楼市限购政策,这是内地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转折点。此时潘石屹的资产调整已完成大半,避开了政策收紧带来的资金链压力。 2021年,房地产行业三道红线政策落地,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恒大、蓝光发展等多家企业相继暴雷,负债规模动辄数千亿元,负责人或被限高,或面临法律追责。而潘石屹在2022年完成SOHO中国私有化,彻底退出内地房地产主流市场。 网友对潘石屹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他作为商人,精准把握政策脉搏,及时规避风险,是无可厚非的智慧;另一部分人则质疑他在行业调整期撤离,缺乏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同样面对政策变化,王健林在2017年才开始出售万达文旅项目,比潘石屹晚了三年,虽也实现减负,但错过了最佳套现时机;许家印则坚持扩张路线,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从资本逻辑来看,潘石屹的决策符合境外资本的避险思维。李嘉诚背后的资本在撤离内地后,转而布局欧洲基建和能源领域,而潘石屹的境外投资方向与之高度契合,可见两者对政策风险的预判逻辑一致。 未来,随着行业调控政策的持续深化,房地产市场将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对于企业家而言,潘石屹的案例并非鼓励“逃离”,而是提醒要敬畏政策、把握趋势,在时代浪潮中找到攻守平衡。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