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安世事件中,我们汲取到一条深刻教训:未来收购外国企业时,收购完成后,要把技术、资产和生产链尽数迁至中国,让外国仅留下一个空壳!逐步使外国企业边缘化。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荷兰一家在汽车半导体领域有着深厚技术积累和强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国内一家企业看中了其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果断出手将其收购。 本以为这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商业合作,能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可没想到,收购完成后,麻烦接踵而至。 这家出手收购的企业是闻泰科技,2019年它花了约340亿元才拿下安世半导体100%的股权。收购初期势头确实不错,安世在中方管理下营收涨了60%,全球排名从第11位冲到第3位,汽车功率半导体份额占到12%左右。谁也没料到,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给安世来了记“闷棍”。 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直接下了道部长令,要求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和人员全都冻结一年,不准做任何调整。这道命令等于把安世的全球运营按下了暂停键,闻泰想调点资源、改个策略都不行。 接着荷兰当地法院就有了动作,安世三个外籍高管联合提交紧急请求,法院没开庭就直接生效临时措施,把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所有董事职务都暂停了。没过几天终裁下来,不仅职务停了,还派了个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进来,闻泰持有的几乎全部股份也被交给第三方托管。 这操作明摆着是夺权。后来有文件曝光,美国早就跟荷兰沟通过,还提了更换中方CEO、调整治理结构的要求。荷兰就拿冷战时期的老法律当借口,说安世威胁“国家安全”,可连具体风险在哪都讲不清。 闻泰这时候才发现,核心资产没迁回中国有多被动。安世总部还在荷兰,关键的治理权、决策权都攥在别人手里。虽然安世中国区产能占了80%,但总部一闹,欧美客户那边立马出问题。宝马单月损失10亿欧元,大众芯片库存只够撑三周,16家车企联名警告要停工。 有意思的是中方也迅速反击了,商务部直接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出口特定元器件,一下就戳中了荷兰的痛处。安世中国区也启动了独立运营,公开说自己是中国企业,不受外部力量干扰,还驳斥了总部说“中国产芯片质量有问题”的谣言。 但再怎么反击,主动权还是丢了一阵。闻泰第三季度营收直接下滑77.38%,就算净利润涨了,核心资产被人卡着脖子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现在回头看,当初最该做的就是趁热打铁。收购完成后,就该把安世的技术图纸、专利文件全都转回来,生产线也拆了往国内搬,比如无锡不是建了车规晶圆厂吗?早把核心产能迁过去多好。 只留个空壳在荷兰,他们就算想搞冻结、夺权也没用。技术和生产都在中国,闻泰自己就能说了算,哪会被人用老法律拿捏? 安世事件这堂课太实在了,它彻底说清了一个理:海外收购不是买个牌子就完了,得把真东西攥在自己手里才算踏实。不然花再多钱,人家一句话就能让你前功尽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