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女大学生被骗八百万元港元。大学生,钱多,这两个概念,我是想不透,我初中的时候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2025-10-28 02:01:04

澳门女大学生被骗八百万元港元。大学生,钱多,这两个概念,我是想不透,我初中的时候智商也不会被骗,也没这么多钱,可能真是钱多得像开水般,所以无所谓了。 这位被骗的女生叫林晓雯,今年21岁,在澳门一所知名高校读商科大三。她的家境确实优渥,父母在澳门经营着两家连锁酒店和一家茶餐厅,打拼几十年攒下不少家业。这800万港元,不是她的零花钱,是父母特意转到她账户的“成长基金”——一方面想让她学着理财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算是提前预留的创业启动金,父母总说“女孩子手里有本钱,以后做事更有底气”。可谁能想到,这笔饱含期待的钱,没撑过三个月就打了水漂。 晓雯被骗的路子,其实是现在诈骗分子最常用的“精准围猎”。她在一个商科交流群里认识了一个自称“资深投资顾问”的男人,对方头像西装革履,朋友圈全是股市行情分析、高端酒会照片,还有不少“客户盈利到账”的截图。一开始晓雯也警惕,只跟着对方说的小额试投了5万,没想到三天就赚了8000,提现秒到账。那时候她还跟室友炫耀,说自己“找对了门路,比课本上学的理财知识实用多了”。 人一旦尝到甜头,警惕心就容易松动。晓雯本身读商科,总觉得自己懂些经济逻辑,加上对方嘴甜,一口一个“晓雯学妹”,还经常分享“内部消息”,说“这次是大项目,名额有限,带你赚笔大的”。她没跟父母商量,也没找老师咨询,一门心思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想着赚了钱就能证明自己不是“只会啃老的富二代”。就这样,她分三次把800万全部转入了对方提供的“专属账户”,转完最后一笔钱的那天,她还规划着赚了钱要给父母买礼物,给室友们换最新款的手机。 转折发生在转账后的第十天。她想看看账户收益,却发现之前的投资APP登不上去了,微信里的“投资顾问”也发不出消息,朋友圈更是直接屏蔽了她。那一刻,晓雯浑身冰凉,手指抖得连手机都握不住,之前的兴奋和期待全变成了恐慌。她疯狂翻聊天记录,才发现对方说的“公司地址”是假的,“资质证书”是PS的,就连那些“盈利截图”,网上一搜全是诈骗模板。 她不敢告诉父母,躲在宿舍哭了两天,直到对方用陌生号码发来威胁信息,说“想拿回钱就再转20万解冻费”,她才崩溃着给家里打了电话。电话那头,母亲哭得说不出话,父亲虽然没骂她,却只说了一句“我们不是心疼钱,是心疼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句话比任何指责都让晓雯难受,她这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理财能力”,在诈骗分子面前不堪一击,父母给的钱是信任,她却因为贪心和无知,把这份信任摔得粉碎。 这件事里,最让人唏嘘的不是800万的损失,而是背后暴露的问题。现在的诈骗分子早就摸透了富家子弟的心理——他们不缺零花钱,但渴望证明自己独立,容易被“高收益”“内部渠道”诱惑,而且社会经验少,对人性的险恶缺乏认知。更值得反思的是家庭教育,很多富裕家庭只想着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让他们读名校、学技能,却忘了教他们如何甄别骗局、如何守住财富。父母以为“有钱能避坑”,却没想到孩子会栽在最基础的防骗意识上。 800万对晓雯家来说或许能承受,但这份教训足够沉重。试想,如果她当初多问一句父母,或者找学校的理财导师咨询一下,哪怕只是在网上搜搜“投资返利”是不是骗局,都不至于走到这一步。现在的年轻人,不管家境好坏,都该明白一个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看似“轻松赚大钱”的机会,背后大概率都是陷阱。 难道家境优渥就该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父母给孩子财富支持,到底该如何搭配“认知教育”?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1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