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上,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结束了在马来西亚的外事日程,在回国之前举办了记者会。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一次她没有和中方的代表进行会面? 这场记者会选在高市早苗下榻的酒店宴会厅举行,距离她启程回国只剩 3 个小时。面对记者的追问,她没有直接回答 “是或否”,只是强调 “本次行程聚焦东盟合作与日美同盟协调”,还提到 “后续将通过外交渠道保持沟通”。可熟悉外交惯例的人都清楚,东盟峰会向来是中日高层碰面的重要场合,即便不举行正式会谈,走廊寒暄或双边简报会也很常见,这次全程零接触,显然是刻意为之。 高市早苗的对华态度早有端倪。作为被视为 “安倍接班人” 的右翼政客,她的立场一直旗帜鲜明 —— 任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时,主导出台《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直接限制中日半导体材料合作; 上任首相后首次记者会就喊出 “强化日美同盟是外交核心”,还多次在涉台问题上放出挑衅言论。日本外务省有官员私下透露,高市团队内部早有共识,首次外事访问需 “向美方释放明确信号”,避免任何可能被解读为 “对华缓和” 的举动。 更关键的是,峰会前一天,高市早苗刚和特朗普进行了就任后的首次电话会谈。那通 10 分钟的通话里,两人不仅敲定 28 日特朗普访日时的首脑会谈细节,还一致提到要推进 “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 构想,这个安倍时期提出的概念,如今成了日美绑定对华策略的纽带。 特朗普在电话里特意提起 “与安倍的交情”,而高市早苗立刻回应 “期待面对面深化信任”,这种互动早已暴露了她的优先级,先稳住日美同盟,再谈其他。 美国的态度也在推波助澜。本届美国政府正对东盟国家搞 “对等关税” 胁迫,试图逼这些国家在对华问题上站队,新加坡因配合美方政策拿到 10% 的低税率,缅甸、老挝却要面对 40% 的惩罚性关税。 高市早苗显然想借这种氛围巩固日美协调,她在峰会期间密集会见菲律宾、越南等国代表,谈的都是 “供应链去风险”“安保合作”,内容和美方推动的 “印太经济框架 2.0” 高度呼应,说白了就是要抱团制衡中国。 高市早苗的 “避而不见”,也有她的执政私心。刚上任的她面临党内压力,自民党失去公明党支持后,只能联合立场更强硬的日本维新会,必须在右派基本盘前展现 “对华强硬” 姿态。 要是在东盟峰会上和中方会面,很可能被党内对手攻击 “立场软化”,影响执政稳定性。日本媒体分析过,她把真正的多边外交首秀放在了 10 月底的 APEC 峰会,那时特朗普访日结束,日美立场协调完毕,才可能考虑与中方接触。 可现实利益的牵绊又让她不敢彻底撕破脸。中日贸易额去年突破 3500 亿美元,中国还是日本汽车和电子元件的最大出口市场,即便在高市力推的 “去风险” 政策下,丰田、索尼等大企业仍在扩大对华投资。这也是她在记者会上没把话说死,留了 “外交渠道沟通” 口子的原因,既想靠对美同步刷政治存在感,又不愿放弃对华经贸红利。 对比中方的态度更能看出反差。中方代表在峰会期间忙着和印尼、马来西亚谈绿色能源合作,还推进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提案,压根没受 “零接触” 影响。毕竟对东盟国家来说,美国的 “对等关税” 带来的是 9.7% 的对美出口降幅,而中国市场能提供更稳定的增长空间,这种务实需求,不是日美几句 “印太构想” 就能抵消的。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