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俄罗斯取得战争胜利,中国必须立刻准备些什么? 俄乌战争从2022年2月爆发以来,已经持续了三年多,从最初的闪电战未果,到乌克兰依靠西方军事援助打出顽强抵抗,再到如今战线陷入拉锯、乌军兵力吃紧、援助乏力,不少专家早已预判:俄罗斯不会输,只是赢的代价有多大而已。 2024年下半年开始,西方社会内部对继续援乌的分歧日益扩大,美国大选临近、欧洲军援停滞,乌克兰军工体系持续遭打击,反攻基本熄火,在此背景下,如果俄罗斯最终维持目前已占领的乌东、克里米亚等地控制权,哪怕不彻底击垮乌克兰政权,也可宣称“胜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地缘图的重绘,还有对中俄关系、全球格局的一次重构,到时候,中国准备好了吗?如果俄罗斯突然对中国的战略需求降低了?如果美国抛出橄榄枝,俄罗斯是否会动摇?你觉得,俄赢之后,中俄还能铁到最后吗? 很多人都觉得中俄“背靠背”,但这种“背”到底靠得有多紧,其实取决于现实利益的牵引力,而不是感情,说到底,大国之间,朋友都是利益塑造的,俄罗斯今天愿意和中国合作,是因为其在金融、科技、能源、外交方面高度依赖中国提供的支撑。 一旦它赢得战争,国内政治稳定,制裁松动,俄罗斯是否还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中国这个篮子里,就要打个问号了,看看特朗普反复表示上台后要“终结战争”,削减对乌援助,把更多资源集中在对华博弈上;如果他拉着俄罗斯搞“联俄制华”,这在策略上不是没可能。 而此时中国若还沉迷于“战略协作”的浪漫想象,可能就要吃亏了,要知道,美国在冷战末期曾经就玩过“联中抗苏”的手法,如今不过是老把戏换个方向,俄罗斯要不要上钩,不只看情感,更看筹码。 说白了,只要中国的市场、资金、技术、外交支持仍然是俄罗斯不可替代的依靠,那他就不太敢轻易离场,但如果他赢得了战争,底气足了,选边行为就可能越来越模糊,局部配合美国对他来说或许更划算。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更该做的,不是去担心俄罗斯的态度会不会变,而是把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打造得更强,这才是战略主动权的来源,比如能源领域,中国不能过于依赖俄油俄气,要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强与中亚、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同时加快发展自主清洁能源体系。 经济层面,更应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把握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赛道,不让外部变量轻易牵动自己的增长曲线,军事防御也必须提速,无论俄美如何“和解”或“转向”,亚太安全格局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必须拥有足够威慑力与防御能力,应对任何突发情况,还有外交策略,更应强调“自主”,不被阵营逻辑套牢,扩大与全球南方的合作半径,把战略回旋空间越拉越大。 很多人总喜欢用“兄弟情谊”去看中俄关系,但真到了大国决策那一层,逻辑早就不是感情用事,国际关系就是利益博弈的主场,没有人能永远站在同一个队伍里,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牌面,才能稳稳坐在牌桌前。 我们不怕别人变,只怕我们不变,保持定力,也要升级策略,不做幻想主义者,只做现实主义高手,这世界最怕的不是风变了,而是你没撑住帆。 你觉得如果中俄关系未来出现“战略降温”,中国的应对还应该在哪些领域提前布局?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