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俄罗斯只剩一种武器是中国仍然需要的,且短期内没有替代品,同时也是中国愿意大量

水绿玩转世界 2025-10-28 13:31:28

现在俄罗斯只剩一种武器是中国仍然需要的,且短期内没有替代品,同时也是中国愿意大量从俄罗斯进口的武器。   现在聊起中俄军贸,跟以前真不一样了,早年间咱们确实从俄罗斯买过不少家伙事儿,战斗机、潜艇、防空系统,几乎是成体系地引进。   那些装备也确实帮了大忙,不少技术后来还融进了咱们自己的装备里,比如歼系列战机、国产潜艇,都能看到点当年引进型号的影子。   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自己的军工起来了,很多俄制武器要么技术跟不上了,要么咱们自己就能造,甚至造得更好。   但有一样装备是例外,就是米-171直升机,这玩意儿现的底子是苏联的米-8,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飞,全球造了超过一万五千架,现在还有几千架在天上转,俄乌战场上双方都在用它的兄弟型号,俄罗斯空降兵突袭机场靠的就是它。   咱们从80年代末就开始买,断断续续三十年,前前后后加起来超过三百架,数量相当可观,它最厉害的地方是能在高原干活,发动机劲儿足,不管多高的海拔,照样飞得稳当,后来升级过发动机的版本,飞得更高,在高原地区几乎没对手。   除了能上高原,它还特能装,机舱比直-20大不少,能塞进去差不多两个班的兵,或者直接把山猫全地形车开进去。   直-20想运这种小车就得吊在外面,在高原气流里晃来晃去,风险不小,直-8虽然吨位差不多,但普通型号机舱太窄,也塞不进这种装备,只有最新的宽体型号能行。   而且这玩意儿还便宜,维护起来也简单,全国各地都有维修点,零件通用率特别高,坏了很快就能修好重新上天,有人肯定要问,直-20不是挺先进吗?   确实,直-20技术新,飞控系统也现代,高原试飞也成功了,但问题出在产能上,现在一年造的数量有限,军队那边都不够分,海军的驱逐舰、两栖攻击舰都等着用它的衍生型号,民用和一些特殊需求根本排不上队。   换装备不是换手机,买几架新的就行,现在全国的米-171维修网络已经很成熟了,技术人员也都熟悉这款机型,要是一下子全换成直-20或者直-8L,得重新建维修站,重新培训人,花的钱和时间都不少。   军队和救援队伍可等不起,高原补给、灾害救援,哪样都得靠直升机随时待命,不能因为换装备掉链子。   西方现在制裁得厉害,俄罗斯军工的海外市场丢了不少,中国算是少数还能大额采购的客户,卖米-171的钱,对俄罗斯直升机公司来说差不多是救命钱,能稳住他们的生产体系。   俄罗斯也懂事,专门给咱们做定制版,把咱们自己的电子设备装上去,维修培训也给到位,就想留住这个大客户。   这事儿根本不是什么依赖俄罗斯技术,反而是种特别务实的选择,咱们不是造不出替代的直升机,直-20、直-8L都在进步,只是还需要时间成熟、扩大产能,米-171就是个过渡的老将,在国产机完全顶上来之前,先把担子扛起来。   这种采购也是在维持一条重要的军贸通道,国际形势这么复杂,多一个可靠的装备来源总是好的,万一以后有需要,这条线能派上大用场。   而且用着米-171,也能帮咱们积累更多直升机使用经验,反过来促进国产机型的改进,毕竟实践出真知,怎么在高原飞、怎么高效维护,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真正的强大不是啥都靠自己造、拒绝一切进口,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引进、什么时候该替代,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米-171的存在,是国产直升机时代来临前的一道保险,稳得住当下,才能更好地等未来。   大家聊聊,你觉得米-171还会在咱们这儿活跃多少年?

0 阅读:2067

评论列表

金华莱

金华莱

5
2025-10-28 17:28

一定要我们自己的取代它。

黛南枫御

黛南枫御

1
2025-10-29 00:30

安124,北风。。。

水绿玩转世界

水绿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