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沈言论世界 2025-10-28 14:42:57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而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坚持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粒子对撞机并不是新鲜玩意儿,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世界各国就开始建设各种加速器装置,用以探索物质的最基本构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2012年宣布发现希格斯粒子,算是上一代对撞机的巅峰成果,标志着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图谱基本完备。   而下一步科学的方向,将是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比如暗物质、额外维度或者其他尚未被验证的粒子现象。   在这个关口,中国提出建设CEPC,并不是心血来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基础科研领域仍存在短板。   过去数十载,诸多高能物理实验皆依托欧美机构的合作平台。在此情形下,中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构建举步维艰,难以真正得以确立。   王贻芳认为,建设自己的对撞机,不仅是为了发现新的粒子,更是为了建立一整套科研体系,从加速器技术到探测器制造,从数据处理到理论分析,全面提升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独立性和原创力。   2000亿听起来确实是个天文数字,这也正是杨振宁所担忧的。他认为,当前中国在教育、医疗、环境等领域仍有大量基础性投入的需求,把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到一个“可能没结果”的科学实验中,风险极高。   同时他也指出,欧洲之所以能建成LHC,是建立在几十年持续投入、多个国家联合的基础上,中国若单打独斗,不仅经济负担重,科学成果的产出也未必能达到预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振宁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基础研究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砸钱未必一定能出成果。   而且在全球科研资源逐渐趋于协同的当下,是否还有必要去单独打造一个超级项目,也确实值得深思。   但问题在于,如果总是等待别人先行,中国的科学发展永远难以掌握主动权。王贻芳提出的“落后三十年”的说法,虽然听上去有些夸张,但背后是对科研生态系统迟滞性的清醒认知。   这场争论本质上是两种科学发展战略的碰撞。一种认为应当稳扎稳打、避免大跃进式的投入,另一种则主张抓住机遇、提前布局。   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确实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工程,但它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科研体系跃升的战略支点。   不仅是物理学本身,相关的工程技术、材料科学、计算能力甚至管理制度,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锻炼和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种项目本身具有强烈的国家象征意义。它向世界传达出一个信号:中国不只是“世界工厂”,也要成为科学的引领者。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选择路径。杨振宁选择谨慎,是出于对国家资源分配的深切忧虑;王贻芳坚持推进,是基于对科学未来的前瞻判断。   他们都有一颗为国家科技发展着想的心,只是角度不同。争论的实质,反而反映出中国科学界正在逐渐成熟,能够容纳不同声音,理性探讨重大决策。   这场对撞机之争,并非科学家的私人龃龉,而是一面明镜。它清晰映照出中国科技前行途中,希望如熠熠星光闪耀,挑战似重重山峦横亘。   未来是否落后三十年,或许并不取决于是否建了这一个项目,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那些艰难但必须回答的问题。 素材来源:海峡新干线 2025-09-23 21:51·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栏目官方账号

0 阅读:1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