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美国总统明确表态 美东时间10月27日,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态,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公布新任美联储主席的人选。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先下手为强”,意在提前终结鲍威尔的美联储主席任期——毕竟当前特朗普对鲍威尔早已“恨铁不成钢”,二人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早已公开化。 特朗普对鲍威尔的不满核心集中在降息问题上:他始终认为鲍威尔不愿大幅降息的态度拖累了美国经济,近期更是加大了批评力度,直言鲍威尔的表现“一团糟”。 事实上,这种矛盾并非一朝一夕,自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两人因政策理念差异多次针锋相对,特朗普甚至打破了多年来总统不公开评论货币政策的惯例,频繁公开指责鲍威尔,此前还曾探讨过解雇他的合法性,甚至考虑就美联储大楼翻新工程管理问题对鲍威尔提起“重大诉讼”。 特朗普的核心诉求很明确:美联储不应完全独立于行政分支的政策干预,需配合政府的经济刺激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的动作早有铺垫。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已确认,接替鲍威尔的候选人名单已缩减至五人,包括现任美联储监管副主席米歇尔·鲍曼、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以及贝莱德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里克·里德 。 贝森特透露,将在未来几周完成第二轮面试,并在今年11月27日感恩节之后向特朗普提交最终候选名单,为年底前的人选敲定铺路 。不过原文中“拜登当局计划公布5个‘鸽派’候选人”的说法并不准确,目前并无任何可靠报道显示拜登当局有相关计划,候选名单的推进实际由特朗普政府主导。 从事实来看,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任期要到2026年5月才正式结束,即便届时不再担任主席,他仍可继续留在美联储理事会担任理事,任期至2028年 。 而根据《联邦储备法》,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且需从理事会成员中选择,提名还需经参议院确认,特朗普若想在鲍威尔任期结束前将其撤换,不仅面临法律层面的约束(总统仅能因“履职不力或渎职”解职理事,且标准需经司法检验),还可能引发制度性争议 。 面对这场美联储主席人选的提前博弈,市场反应却颇为平淡。或许在投资者看来,无论最终是谁接任,货币政策的调整都难以出现颠覆性变化。但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已发出警告:如果鲍威尔被提前替换,新主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建市场信心,这可能导致美股、美债和美元大幅波动,长期通胀水平上升,进而波及全球经济稳定。 这场风波的背后,更暴露了美国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总统作为选民选出的国家元首,希望任命符合自身政策导向的关键岗位官员;另一方面,美联储作为核心金融监管机构,其独立性被视为维持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联邦储备法》通过“理事14年任期、主席4年任期”的错峰设计,本就是为了抵御短期政治压力。 这种制度设计与行政干预诉求之间的冲突,不仅加剧了美国内部的撕裂与分化,也让外界清晰看到其所谓“三权分立”“机构独立”背后的现实矛盾——当政治诉求与制度规则碰撞,美国的治理逻辑正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特朗普能否成功推动鲍威尔提前卸任、新主席人选最终会花落谁家,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围绕美联储控制权的博弈,早已超出单纯的人事任免范畴,更关乎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向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各位读者们怎么看待呢?欢迎评论区讨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