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宝鸡市农民陈堆在地里挖到了一个铜器,后来搬家留给了自己的哥哥,哥哥因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8 17:29:04

1963年,宝鸡市农民陈堆在地里挖到了一个铜器,后来搬家留给了自己的哥哥,哥哥因生活窘迫以30元价格卖给废品站,没想到这竟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国宝。 1963年的陕西宝鸡,那年8月,一场大雨刚过。宝鸡贾村镇有个农民叫陈堆,他租住的房子后面有片土崖,雨一冲,塌了。陈堆跑去一看,嘿,土崖上好像有啥玩意儿在闪光。 他赶紧喊上媳妇张桂芳,俩人拿着小镢头一通刨。得,刨出来一个挺沉的铜罐子。 在陈堆眼里,这玩意儿就是个旧铜器。他吭哧吭哧搬回家,洗干净泥,顺手就干了件特接地气的事——用它来装粮食。 第二年,陈堆要带老婆孩子回固原老家,这大家伙不好带,就留给了他哥陈湖保管。 到了1965年,日子过得是真紧巴。陈湖家里实在困难,看着这个又占地方又不能吃的铜疙瘩,一咬牙,连带家里别的废铜烂铁,一起装进麻袋,卖给了宝鸡市玉泉废品收购站。 卖了多少钱?30块人民币。 在1965年,30块钱绝对是笔巨款,陈湖用这笔钱买了高粱,解决了全家的燃眉之急。 这个铜器,就这么混在一堆破铜烂铁里,静静地躺在废品站,等着被送进冶炼厂,化为一滩铜水。 千钧一发之际,“贵人”出现了。 宝鸡市博物馆有位干部,叫佟太放。这位老先生有个习惯,没事就爱往废品站跑,想“淘宝”。 当他走到玉泉废品站时,一眼就瞥见了那个造型特“扎眼”的铜器。他感觉这玩意儿不一般,立刻回去报告馆长。馆长又派了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看。 王永光也是行家,一看就断定:这是件珍贵文物。 博物馆赶紧跟废品站交涉。最后,按废品站的收购价,花了30块钱,把这尊铜器买了回去。 进了博物馆,这尊铜器总算安全了。它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专家们觉得它上面的花纹很威猛,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饕餮纹青铜尊”。 但说实话,那时候大家对它的认识,也就到这儿了。它虽然珍贵,但还没到“逆天”的程度。 这一“睡”,就是十年。 直到1975年,一个人的出现,才真正“唤醒”了它。 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青铜器专家,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先生。 当时,这尊铜器被选送到国家文物局,准备作为精品出国展览。马承源先生在清理它内部的锈蚀时,突然发现,在这尊铜器的内胆底部,竟然刻着密密麻麻的铭文! 经过仔细清理和辨认,一篇12行、共122个字的铭文,石破天惊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马承源先生当即认定,这尊铜器,应该用铭文中提到的人名来命名,叫“何尊”。 而铭文里,有四个字,让所有考古学家都倒吸一口凉气——“宅兹中国”。 这四个字,是目前所有考古发现中,“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它就像一份“出生证明”,用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告诉全世界,早在西周早期,也就是三千多年前,“中国”这个概念,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提出来了。 这122个字,信息量巨大。它讲的是周成王亲政第五年,在新建成的东都洛邑训诰一位名叫“何”的宗室小子。 成王在训话里回忆,他爹周武王当年就决定,要迁都到天下的中心,也就是洛邑这里,“宅兹中国”。 这里的“中国”,指的还不是今天这么广袤的国家,而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天下的中心”。但这就是我们国家名字的词源。 这篇铭文,完美印证了《尚书》里《洛诰》、《召诰》的记载,起到了证实补史的铁证作用。 “何尊”的价值,一瞬间就无可比拟了。 从30块钱的废品,到一个无人知晓的“粮仓”,再到博物馆里的“饕餮纹尊”,最后,它成了“镇国之宝”。 200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一共64件(组)国宝,何尊赫然在列,永久不准出国。 这就奇怪了。它既不在墓葬里,也不像窖藏,怎么会孤零零地在一个土崖里呢? 后来有专家推测,这可能跟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党玉琨有关。党玉琨当年在何尊出土地不远的戴家湾疯狂盗宝。专家认为,何尊很可能是当年戴家湾出土的宝物之一,被某个挖宝的民工偷偷藏了起来,藏着藏着,就藏到了那个土崖里,直到1963年才被大雨冲出来。 现在,每当我们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看这件何尊,看它雄奇的造型,看它内底那122个决定了它命运的文字。 我们总会想起1965年的那个下午,它和一堆废铜烂铁躺在麻袋里,只值30块钱。 历史的吊诡和幸运,真是让人一身冷汗。 我们得感谢农民陈堆,他发现了它,并且没把它砸碎;我们得感谢陈湖,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把它卖了,而不是毁了;我们更得感谢佟太放先生,他在废品堆里多看了那一眼;最后要感谢马承源先生,他清除了那层锈,让我们认清了自己“中国”的源头。

0 阅读:11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