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宣布了 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方已成功完成“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关键试验,并强调这款配备核动力装置、具有超远射程的武器全球尚无同类产品。 要说这武器的厉害之处,得先看实打实的试验数据。格拉西莫夫当场汇报,10 月 21 日的试飞中,这枚导弹足足飞了 1.4 万公里,在空中逗留了 15 个小时。更让人在意的是,这还没到它的性能上限,理论上它的射程几乎不受限制,想飞多远全看任务需要。 这背后的关键就在于它的动力核心 —— 一个小型核反应堆,相当于给导弹装了个迷你能源站,彻底摆脱了传统燃料对航程的束缚。 这种动力模式带来的可不只是飞得远。“海燕” 的飞行高度压得特别低,最低才 25 米,最高也不过 100 米,就贴着地面或海面滑行。加上弹体表面喷了隐身涂层,外形设计也做了隐身优化,常规雷达很难捕捉到它的踪迹。 试飞时它还完成了各种垂直和水平机动,摆明了就是要躲开敌方的防空反导系统。俄罗斯方面说得很直白,这玩意儿能在任何距离上,精准打击那些防护严密的目标。 精准度这块也不含糊。它用上了惯性制导、地形匹配、格洛纳斯卫星修正再加红外光电末制导的复合技术,打目标准头特别高,误差能控制在 10 米以内。再配上 25 万到 30 万吨 TNT 当量的核战斗部,不管是敌方的指挥中心还是重要军事基地,基本上挨一下就废了。 现在俄军已经准备了陆基发射车,用的是 8×8 的高机动底盘,每辆车能装 3 枚导弹,未来还打算往军舰、潜艇和轰炸机上装,形成全方位的打击能力。 其实这背后的研发路特别坎坷。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继承了部分相关技术,但真正动工要到 2010 年后。2018 年 3 月,普京第一次在国情咨文里公开了这个项目,当时它还有个北约代号叫 “天陨”。 可技术难关不是那么好啃的,2017 年首次地面测试就出了发动机爆炸的事故。2019 年 8 月更严重,测试时反应堆失控,在白海附近引发辐射泄漏,5 名工程师当场丧命。 西方媒体那会儿还嘲笑它是 “飞行的切尔诺贝利”,说至少五次重大事故拖慢了进度。普京自己也提到,当初专家都觉得这武器几乎造不出来,现在能完成关键试验,确实是过了道大坎。 现在试验成功了,接下来就是推进部署。普京已经下令,要赶紧准备必要的基础设施,还得明确它的武器级别和潜在用途。 按照计划,这款武器应该会在 2030 年前批量列装,首批大概率交给战略火箭军,之后再陆续配备给海军和空天军。有消息说,明年春季可能先在北方舰队部署,搭配着 S-500 防空系统形成威慑。 这事儿的信号意义比技术本身更强烈。眼下俄乌冲突僵持不下,美国还放出要给乌克兰 “战斧” 导弹的风声,俄罗斯这会儿亮出 “海燕”,明显是在给西方划红线。 普京早就说过,西方没有防御这种武器的手段。美国前陆军军官克拉皮夫尼克分析得挺透彻,美国正在搞 “金穹” 反导系统,原本雷达都是按固定弹道轨迹布置的,可 “海燕” 能绕着地球飞,想从哪儿打就从哪儿打,这意味着反导系统得把整个美国都罩住,成本直接飙上天。 面对这个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急着表态,说俄罗斯试射导弹 “不合适”,还念叨着俄乌冲突该结束了。克里姆林宫倒是挺淡定,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说,测试都是为了国家利益,不影响俄美关系。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已经把试验成功的消息通报给了美国,这既是展示实力,也是一种战略沟通 —— 施压没用,得坐下来好好谈。 军事专家看得更深远,说 “海燕” 不只是一款武器,更是一种 “移动核威慑”。它能在空中盘旋好几天,随时调整任务甚至召回,对手根本猜不透它的意图。 要是局势升级,它在目标周边绕圈飞行,对方就得掂量掂量:要不要继续加码?加码了这导弹可能随时落下。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直接打击更折磨人。 有俄罗斯专家说得更直接,这武器就是在洲际弹道导弹之后,给对手的 “最后致命一击”,能把对方打回 “石器时代”。 当然,普京也没把话说满,强调要投入使用还得做大量工作。但不管怎么说,“海燕” 的关键试验成功,已经让全球战略平衡又生了变数。这款带着核动力的 “空中幽灵”,往后肯定会成为国际安全领域绕不开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