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在吉隆坡关了门谈了10小时的谈判,结束之后没有联合记者会,没有签字仪式,但懂行的人都在抠字眼——因为双方通报里,各藏了一句“过去几乎不可能出现”的话。 其实这场谈判更像是给有点失控的局面踩踩刹车,不是来庆祝啥重大突破的。毕竟真要论实质性进展,也没拿出啥亮眼的成果,更多是双方在努力控制风险,别让事情往更糟的方向走。 谈判桌上没达成啥大突破,那语言就成了双方表态的重要工具。 中方代表李成钢会后说“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这话听着直白,可一点都不软。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中方这是在说,就算顶着挺大的压力,该守的底线一条没让,寸步都没退。而且这话也不是白说的,之前咱们在关键领域悄悄加强的出口管制规则,有了这句话做支撑,立场更明确了。 另一边,美方的表态才真叫让人意外。他们在声明里居然用了“平等”“尊重”这样的词,要知道过去这几年,美方说话常用“从实力地位出发”那套,高高在上的姿态摆得很足。 现在突然换了这种措辞,可不只是说话方式变了,更像是他们的位置感在悄悄调整,从以前那种发号施令的角色,慢慢往寻求对话的谈判方转变。 为啥会有这种变化? 说到底还是美国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国内通胀居高不下,供应链又乱得不行,现实压力摆在那儿,不调整策略不行。 之前有个叫贝森特的美方代表,还说过中方代表是“战狼”,这次会后口气也明显软了不少,这背后都是现实逼的。 这次双方说的“初步共识”,其实更像是暂时歇口气的约定,每一条停下来或者要评估的内容,都是双方算过经济账的,就是不想最后两败俱伤。 比如美方说“不再临时追加新关税”,还承诺“港口新费率先停七天”,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全球航运现在本来就紧张,美国自己的企业也扛不住了,这短暂的喘息机会,对大家都好。 要知道中美每年贸易额有7.5万亿人民币,真要是成本大幅上涨,最后美国自己的经济也得受影响。 还有个挺棘手的“50%穿透性规则”,没直接定下来,而是交给“专项小组再评估”。 这规则要是真落地,2000多亿美元的产业链都得受冲击,现在先放一放,不取消也不推进,其实就是先拖着,给双方多留点时间琢磨。 中方这边也有门道,说“稀土供应按正常商业秩序”,这话既没说要禁运,也没说无条件供应,意思很明确:想打政治牌没用,但要是按商业规则来谈价格,有的商量。 这一下就掐住了美方的要害,他们的军工产业20%都得靠稀土,中方这步棋走得挺准。 这次谈判还有个聪明的地方,就是提前给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加了“防火墙”。选在吉隆坡这个第三方城市,离双方本土都远,这样就能少受点国内政治压力和民族情绪的影响,大家能更专心谈利益。 而且代表们在会议室里待的25小时,外面也没法通过镜头捕拍到啥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避免了不少麻烦。 更关键的是,双方通报里都提了“需履行内部报批程序”,这可不是走形式。其实是留了个后路,就算在吉隆坡谈好了,只要国内相关利益集团没认可,就不算数,给最高决策者留了不少调整的空间。 这次吉隆坡谈判不是要解决多少问题,而是告诉大家怎么避免最坏的情况。中美经贸关系盘根错节,谁也不想先把这根绳子剪断,这次就是双方小心翼翼地探探对方的底线。 接下来,那个“50%穿透性规则”最后咋定、七天后港口费怎么谈、关键软件禁令会咋样,这三个问题会是检验这次共识的关键。10月30号再谈的时候,就能知道这短暂的缓和能不能继续,还是很快又冷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