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崐萁:已请求警方逮捕现行犯张峻!27号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立委”郑天财与花莲县政府团队,在光复乡举办堰塞湖灾区重建座谈会亲绿议长张峻不满未被通知,到现场抗议傅崐萁表示,主办单位请张峻找5名代表入场参加座谈会但遭到亲绿议长张峻的拒绝,随后冲进会场,用脚狠踹桌子…… 花莲县光复乡的堰塞湖灾祸,源于今年9月23日樺加沙颱风带来的暴雨,马太鞍溪上游地形狭窄,导致堰塞湖水位暴涨,最终溃坝冲毁下游农田和民宅,影响数百户居民。灾区经济损失巨大,农作物绝收,道路中断,居民生活陷入困境。中央政府为此通过特别条例,拨款支持重建工程,包括河堤加固和民生补助,但执行过程需地方协调。国民党立委傅崐萁和郑天财,作为花莲选区代表,积极推动条例落地,他们选择在光复乡大华村活动中心举办座谈会,邀请县府局处首长和部分村里长,旨在讨论预算分配和申请流程。这类会议本是灾后恢复的关键环节,却因参与者筛选引发争议。 主办方事先公告限额入场,目的是控制秩序,避免大规模聚集干扰议程,但这份公告未覆盖所有灾民,尤其是未正式通知县议会议长张峻,导致他和部分受灾户感到被边缘化。这种疏漏反映出灾后管理中的沟通盲区,也暴露了地方政治派系间的敏感神经。 事件的核心在于张峻的抗议行动。他作为花莲县议会议长,代表绿营势力,在灾区重建中本应扮演桥梁角色,却选择以强势方式介入。会议开始前,灾民已聚集门外围堵,高呼要求公平参与,显示出基层不满情绪的积累。张峻抵达现场后,拒绝主办方提出的选派5名代表入场的安排,直接带领人群进入会场。这种拒绝并非单纯情绪化,而是源于对灾民权益的代言诉求,但方式却越界为肢体冲突。他先用脚踹向傅崐萁面前的桌子,造成桌椅散乱,随后上前击打对方胸口,并拉扯手臂,导致现场短暂失控。 整个过程被直播记录,迅速传遍网络,放大事件的冲击力。傅崐萁当场强调公共场合不容暴力,指示助理联系警方,以现行犯身份要求逮捕张峻。这场冲突虽短暂,却直击台湾地方政治的痛点:蓝绿对立下,灾后资源分配往往夹杂派系考量,弱势灾民的声音容易被淹没。张峻的举动虽意在凸显被忽视的问题,但暴力手段无疑加剧了对立,削弱了理性对话的空间。 这次事件折射出灾后重建的系统性挑战。堰塞湖溃坝并非孤例,花莲山区地质脆弱,气候变迁加剧极端天气,类似灾害频发已成常态。特别条例虽提供资金支持,但地方执行依赖多方协作,县府需整合中央资源、立委推动和议员监督。如果连一场座谈会都因通知问题酿成冲突,凸显基层治理的精细度不足。傅崐萁作为国民党团总召,在立法院内强势作风闻名,此次主导会议本是为选区积累政绩,却意外卷入暴力风波。他事后公开谴责张峻行为为民主之耻,强调不允许暴力分子危害民众安全。这种立场虽符合法治原则,但也可能被解读为借机打压异见。反观张峻,他事后通过媒体辩称是为捍卫灾区民意,但未否认动手事实,这让他的形象在绿营支持者中两极化:一部分视之为硬汉代言,另一部分担忧暴力会适得其反,影响重建共识。 次日,傅崐萁迅速行动,上午前往花莲地检署递交告诉状,列举伤害、妨害公务等6项罪名,检方当场受理,启动调查程序。这一步骤显示他不愿让事件不了了之,而是通过司法途径求公道。国民党花莲县党部和议员团也集体发声,要求张峻公开道歉,并呼吁维护会议秩序,以免影响灾区整体重建进度。张峻则在社交平台回应,强调行动是为灾民争取权益,呼吁尊重民意表达,但回避具体暴力细节。舆论随之分化,蓝营媒体聚焦张峻的前科和绿营教唆指控,绿营则反击傅崐萁的炒股案和对中朝拜历史,试图转移焦点。事件曝光后,网络讨论热度飙升,灾民权益成为焦点,有人质疑会议排他性,有人呼吁蓝绿放下成见。检方调查预计需数周,期间张峻可能面临传唤,这将考验县议会内部的团结。 灾后重建的成败,系于各方能否从冲突中吸取教训。傅崐萁的提告虽维护了秩序底线,但若忽略灾民被挡门外的不满,容易被贴上精英疏离标签。张峻的强势介入虽点燃民意火花,却以暴力收场,损害了议长公信力。在台湾民主框架下,地方政治本就蓝绿交织,灾区事件更需克制表达。数据显示,花莲堰塞湖灾区重建预算已超10亿元,但执行效率低迷,部分工程因协调不畅延期。这次座谈会本是加速器,却成绊脚石,凸显制度设计的滞后。未来,县府应建立线上平台,让灾民实时反馈,避免线下聚集风险。同时,立委和议员需强化跨党合作,化对抗为合力。只有这样,灾民才能早日重获家园,而非困于政治漩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