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追远方之福!粥的温热、灯的守候,方为人间至味。 闺蜜于朋友圈晒出新购的名牌包时,配文写道:“终于买到心仪之物,这便是幸福吧。”然而,不过三天,她便私信我:“昨日加班至十点,开门时屋内一片漆黑,刹那间觉得那个包也没那么有吸引力了——倘若能有碗热粥等着我,似乎比什么都要好。” 我们总是在追逐“远方的幸福”:盯着工资条上的数字,期盼职位再上一层楼,凑钱购置更大的房子,以为将这些握在手中,生活就该圆满了。可恰恰是那些深夜归家的瞬间、生病卧床的时刻,让我们猛然醒悟:原来真正的幸福,绝非橱窗里明码标价的奢侈品,而是隐匿于日常中的两件小事——一碗能暖入胃里的粥,一盏等你回家的灯。 去年冬日,我患上重感冒,高烧至39度,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合租的室友出差在外,本以为只能硬扛过去,却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是楼下便利店的阿姨,手中拎着保温桶:“见你好几天没下楼,猜想你是病了,熬了些小米粥,加了点姜丝,趁热喝。” 保温桶开启的刹那,热气裹挟着米香飘散出来,喝第一口时,温热的粥滑过喉咙,连带着堵得发疼的胸口都舒缓了些许。阿姨坐在床边看着我喝,絮絮叨叨地说:“我儿子在外地工作,每次他说生病,我都只能在电话里干着急。看见你,就想起他了。”那碗粥没加糖,却甜进了心里——原来在举目无亲的城市里,一碗陌生人递来的热粥,便能将孤独与难受都驱散。 忆起小时候,每逢寒暑假,我总爱前往外婆家。外婆家位于老巷子里,门口有棵老槐树,每次我快到巷口,就能瞧见外婆坐在槐树下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蒲扇,旁边的煤炉上炖着粥。“晓得你今日回来,凌晨四点就起来熬了绿豆粥,怕你路上热,特意晾到温乎的。” 外婆熬粥有个规矩,必须用砂锅慢炖,绿豆要提前泡三个小时,水开后转小火,炖到豆子开花,粥水浓稠得能挂在勺子上才关火。我坐在小桌前喝粥,外婆就坐在对面望着,时不时帮我擦去嘴角的粥渍:“慢点喝,锅里还有,不够再盛。”那时不懂,总以为外婆的粥喝不完,后来才明白,那哪里是粥,分明是她提前大半天就开始的牵挂。 相较于粥的温暖,深夜里亮着的灯,更似一颗定心丸。 同事老周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去年公司上市,他分到不少股份,成了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可他却总说,最幸福的时刻,是每晚开车到小区楼下的瞬间。“我老婆有个习惯,只要我没回家,客厅的灯就一直亮着,不论多晚。” 有一次公司团建,老周喝多了,吐得一塌糊涂。我们送他回家,到楼下时,便看见他家客厅的灯亮着,在漆黑的楼里格外醒目。开门的是他老婆,手里拿着热毛巾,没有一句埋怨,只是轻声说:“知道你们今天团建,煮了解酒汤,在锅里温着。” 老周靠在沙发上,望着亮着的灯,突然红了眼眶:“当年我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每天躲在外面不敢回家。有天晚上十点多,我在楼下徘徊,看见家里的灯还亮着,我老婆坐在窗边,手里拿着我的外套。那时我就想,不管多艰难,只要这盏灯还亮着,我就有勇气重新开始。” 我们总以为,幸福是“获得”:获得更多的钱财,获得他人的艳羡,获得更体面的生活。可走着走着才发觉,幸福实则是“被惦记”:是有人知晓你爱吃甜粥,每次都多放一勺糖;是有人知道你怕黑,再晚都为你留一盏灯。 前些日子刷到一条视频,外卖小哥在小区门口蹲了许久,手里拎着一份粥。记者问他为何不送,他说:“顾客是位独居老人,打电话说家里灯坏了,怕我找不到。我想着等天亮些再送,顺便帮他看看灯——老人家年纪大了,晚上没灯太危险。” 视频的末尾,小哥帮老人换好了灯泡,老人拉着他的手,非要把粥塞给他:“小伙子,谢谢你,这粥你拿着,热乎的。”镜头里,老人家里的灯亮了,小哥手里的粥也冒着热气,两个陌生人的善意,在小小的房间里暖得令人动容。 原来幸福并非“追”来的,而是“守”来的:守着一碗粥的温度,守着一盏灯的光亮,守着身边那些愿意为你用心的人。我们总在憧憬远方的山海,却忘了脚下的土地上,就有最珍贵的人间至味。 下次再为“远方的幸福”焦虑时,不妨停下来想想:今日是否有人问你想吃什么,晚上回家是否有一盏灯为你亮着。若有,那你便已拥有了这世上最难得的幸福——毕竟,能暖胃的粥、能暖心的灯,比任何奢侈品都更能让你觉得,人间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