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片酬全捐!于和伟:从龙套到戏骨的初心 当福建某烈士纪念馆官网更新捐赠名单,于和伟将《沉默的荣耀》1200万片酬全额捐献的事才被揭开——这笔钱未发通稿、未作宣传,直接汇入纪念馆账户,定向用于“吴石将军史料保护及展陈升级”,是他藏在角色背后的无声告白。此刻再看他那张刻着岁月痕迹的脸,更懂何为“戏骨藏初心”。 1971年,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的矿工家庭,作为家中老九,父亲早逝、母亲乳汁枯竭,他是靠着刚生完孩子的大姐奶水才得以存活。童年的他清瘦倔强,额前碎发总被风吹得乱飞,追着二人转戏台子跑时,眼里的光比身上打满补丁的棉袄更耀眼,这份对表演的执念,成了灰暗生活里的光。 高考那年,他两度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终凭一曲二人转《刨洋芋》的质朴感染力打动考官——那时的他带着农村少年的青涩,黑黢黢的皮肤透着结实,鼻梁挺直却泛着风吹日晒的红,笑起来的真诚比整齐的牙齿更打动人。学费是姐姐们省下饭钱、嫂子攒下米和面凑的,临走时大姐塞来的布包里,裹着半个月的鸡蛋,也裹着全家的希望。 21岁的他揣着这份希望抵沪,在冬冷夏潮的地下室住了四年,脸上总带着未褪的疲惫,胡茬懒得打理,却每天早到片场蹲在监视器旁,眯着眼记走位、研表情——高挺的鼻梁在人群里隐约可辨,单薄的身影裹着不合身的戏服,可眼神里的执拗从没淡过。毕业后七年龙套生涯,月薪四百却要付三百五房租,饿极了啃冷馒头时颧骨愈发突出,可他从未放弃,这份认真被张艺谋赞“眼里有戏,将来能成事儿”。 直到2010年《三国演义》的刘备让他崭露头角,他抄三遍原著、赴隆中体悟心境,镜头里留着山羊胡的他,眉眼间藏着皇叔的沧桑;后来《军师联盟》的曹操添了锋芒,《觉醒年代》的陈独秀多了文人悲悯,《三体》的史强满是烟火气——从白玉兰奖到金鹰奖,他凭着这张“藏着生活厚度的脸”,成了横跨影视话剧的“三栖戏骨”。 接下《沉默的荣耀》吴石将军一角,他泡档案馆抄书信、减重十公斤,镜头里两鬓添霜、眼角皱纹更深的模样,恰好贴合角色的饱经风霜。拍写家信的戏,他坐在昏黄灯下,手指摩挲信纸,眼泪顺着脸颊沟壑滑落,无修饰的哭戏让观众红了眼。官媒赞他“用眼神演出家国情怀”,杀青后他穿深色夹克、戴鸭舌帽,冒雨去该烈士纪念馆献花,帽檐下的脸满是肃穆:“您的名字有人记得”。而那1200万片酬,正是他对英雄的告慰——纪念馆用这笔钱建恒温恒湿库房,让两百多份即将脆化的密写文件(含吴石1949年潜伏培训手册)重获清晰字迹。 走红后他从未忘本:给兄弟姐妹各买套房时,仍穿洗得发白的夹克,笑起来眼角细纹里满是暖意;不接综艺、不炒流量,社交账号里全是片场抓拍,胡茬未净、眼神坦荡;新人台词不过关,他侧过脸耐心指导,灯光下下巴的胡茬印记格外真实。谈及捐款,他穿深色衬衫、戴普通黑框眼镜,只轻描淡写一句“捐给烈士才踏实”,眼角细纹随话语舒展,满是坦荡。 正如张艺谋所言:“于和伟的脸,藏着演员的敬畏。”从地下室里清瘦追梦的少年,到温润厚重的“德艺双馨”戏骨,他捐出的不仅是1200万,更是对初心的坚守、对英雄的敬畏——而那张刻着岁月与温度的脸,正是这一切最鲜活的注脚。 本文信息出处:综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官网公示信息、福建某烈士纪念馆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内容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的报道。 网络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