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科技似乎停滞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西方科技停滞了,是除了中美外,都瞎火了。现在科技太烧钱了。空间站、材料,光大规模科技实验室就七八个,再加上各类科研人员,人力物力已经不是小国体量能搞定的了,这还是材料。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说,科技这东西早就不是“小打小闹”能玩得转的,现在拼的全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体量不够的国家根本扛不住,所谓西方科技停滞,说白了就是中美之外的国家都被“烧钱门槛”拦在了门外。 航天领域的国际空间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初16个国家凑份子花了近2000亿美元才建起来,本以为是抱团取暖,结果后续每年30多亿美元的维护费直接成了烫手山芋。欧洲那些国家一开始还能硬撑,时间长了就露了怯,法国想给空间站升级个生命维持系统,预算报上去半年没下文,德国说自己财政紧张,意大利干脆装没看见,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还只是常规维护,要是遇上设备故障,动辄几亿美元的维修费更是让这些国家互相推诿,毕竟谁都不想把钱砸进这个填不满的窟窿里。反观中美,中国空间站说建就建,美国靠着私营资本持续输血,那些欧洲国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连搭车都得看脸色。 航天领域的窘境只是缩影,芯片这种更吃钱的领域里,非中美国家的日子更难过。欧盟喊了两年的《芯片法案》,看着挺唬人,实际落地时才发现还差20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这钱没地方补,不少研发项目只能卡在半道上。 更糟的是荷兰那边冻结中资在当地的芯片投资后,国际资本都开始犯嘀咕,2025年10月中企对欧洲半导体行业的投资直接环比暴跌72%,本来就缺钱的欧洲芯片企业这下更难了,有业内人士说研发进度至少得拖慢一两年。 再看小国的挣扎,巴基斯坦2025年搞了个半导体人才培养计划,五年投入9450万人民币,想冲击4万亿的全球市场,可这点钱连建个像样的实验室都不够,对比中美动辄百亿级的研发投入,简直是杯水车薪。 韩国算是半导体领域的老牌玩家了,可受高物价、高利率影响,SK海力士直接暂缓了清州半导体工厂的增设,现代石油银行连3600亿韩元的炼油设备投资都砍了,兜里没钱,再强的技术积累也没法推进。 材料科学这种“慢工出细活”的领域,更是把资金门槛体现得淋漓尽致。韩国产业研究院2025年的报告直接挑明,本国精细化工产业竞争力远不如美德日,特殊材料大多依赖进口,想搞本地化生产,光建实验室和生产线就得几十亿美元,还得养着上千人的科研团队,这笔钱韩国企业根本拿不出。 欧洲在新材料领域也一样尴尬,想突破抗中子辐照的耐热材料,建一个极端环境测试实验室就得花5亿欧元,后续每年的维护费还要1.2亿,德国企业算了笔账,就算砸钱进去,十年内都未必能盈利,干脆直接放弃。 要知道这种材料是核聚变、航天设备的核心部件,拿不出就只能受制于中美,可受制于资金,这些国家连入场资格都没有。 就连被寄予厚望的核聚变领域,也成了中美两家的秀场。美国光私营资本在核聚变领域的投入五年就有50亿美元,Helion Energy公司靠着硅谷资本支持,直接喊出50兆瓦商业供电目标;中国虽然投入只有5亿美元,但有国家财政托底,多条技术路线同时推进。 反观欧洲,除了英国First Light Fusion靠“子弹撞击式”路线蹭点热度,其他国家连像样的项目都拿不出来,不是技术不行,是真没那么多钱砸进去。 核聚变这种项目,前期十年八年见不到回报,每年烧几亿美元都是常态,小国根本耗不起,欧洲那些国家就算想联合搞,也会因为谁多掏钱谁少掏钱的问题吵翻天,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说到底,现在的科技竞争早就是“集团军作战”,不是单个国家能扛下来的。一个大规模科技实验室,光设备采购就得几十亿,加上科研人员薪资、后续实验消耗,每年的投入都是天文数字。 中美有足够的经济体量支撑这种投入,美国2025年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3.5%,中国也达到2.5%,可欧洲国家大多在2%以下,韩国受经济下滑影响降到1.8%,更别说那些小国了。 巴基斯坦外债都有1200亿美元,财政赤字占GDP超7%,根本没余钱搞科技;欧洲国家就算想联合,也会因为利益分配扯来扯去,法国想搞新能源技术,德国担心影响本土汽车产业,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这样一来,中美自然能持续突破,其他国家只能慢慢掉队,看起来就像西方科技停滞了一样,其实只是没钱的玩家先退场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