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国记者问韩国总统李在明,中国若武统台湾你帮不帮?李在明笑着说,那是别人的家务事,我只说一声谢谢就好了。李在明确实是比尹锡悦聪明,他在走两边都讨好的策略。1、对中国他要经济,2、对美国他要安全,3、对国内他要选票,这3点就是他上台执政的宗旨。 韩国在野党领袖李在明对协防台湾问题的回应备受瞩目。他那句“那是别人的家务事,我只会说谢谢”的表态,如涟漪般迅速扩散,尽显其别具一格的态度与立场。 这句极具冲击力的话,揭示了韩国在地缘政治中面临的根本性困境,也引出了一种超越个人好恶的生存法则:务实平衡术。 韩国的对外战略被两大结构性现实牢牢框定。 首先,在经济层面与中国市场达成了深度的捆绑态势。这种紧密关联使得双方在经济领域的互动愈发频繁,相互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诚如李在明所述:“倘若中国人对韩国心生不喜,又怎会购置韩国货品呢?” 中国市场一度吸纳了韩国近三分之一的出口,2022年双边贸易量几乎与韩美、韩日、韩欧的总和相当。这条经济生命线直接关联着韩国工人的饭碗。 与此同时,美韩同盟宛如一块坚实的基石,稳稳地构筑起韩国国家安全的根基,在其安全战略格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尹锡悦政府允许美国战略核潜艇停靠釜山港,还是李在明阵营明确支持美日韩安全框架,都印证了这张“安全伞”的非卖品属性。 韩国的挑战并非在两个巨人中“二选一”,而是如何维系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却同等重要的关系。 当平衡向一侧过度倾斜,代价会迅速传导至经济的毛细血管。尹锡悦政府的亲美路线提供了一个观察失衡后果的清晰案例。 为响应美国,首尔不仅参与“芯片四方联盟”预备会议,还要求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限制对华高端芯片供应。 这场豪赌的经济账单很快被呈上。2025年第一季度,半导体这一韩国支柱产业对华出口遭遇重创,出口额急剧下跌,降幅高达四成,其产业发展态势令人关注。 2024年,韩国在对华贸易中呈现出令人咋舌的态势,贸易逆差竟逾500亿美元。如此惊人的数字,凸显出当年韩中贸易格局的显著变化。 冲击波迅速蔓延,现代汽车在华市场份额腰斩,本土江南地区的奢侈品店因中国游客锐减,三个月内关闭了二十多家。 讽刺的是,这种经济上的牺牲并未换来对等回报。 首尔如今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美国施压要求其分摊更多军费并进行巨额对美投资;另一方面,美国曾承诺协助韩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却至今未见实际行动,承诺仿若空中楼阁。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生动诠释了将经济命脉用作地缘政治筹码的沉重代价。 面对失衡造成的困境,重新校准天平则需要一套精妙的策略。 李在明阵营所提出的构想,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蓝图,向世人展示出实现此种“再平衡”的多元工具,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且具启示性的思路。 首先是言语降温与主动示好。将敏感的台湾问题定义为“家务事”,并公开表明韩国难以承受与中国关系疏远之代价,韩方此举意在缓和紧张的经贸关系,为其发展“松绑”。 重启因“萨德”问题而停滞的中韩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并派员访问青岛、苏州拿下十多个合作项目,这些行动都传递出希望将经济拉回正轨的明确信号。 其次,借助利益捆绑的方式,达成务实合作。此举能使合作双方在紧密的利益联结中,更高效地推进各项事务,实现互利共赢之局面。 将合作焦点精准锚定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领域,以深度挖掘产业潜力,积极探寻新的合作契机,力求创造新的共同利益,携手开辟发展新前景。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在稀土问题上与中方携手合作,成功查获多达200吨的走私物品,彰显了双方打击违法走私的坚定决心与高效协作。 此举既帮助中国维护了资源安全,也确保了韩国自身钕铁硼原料的稳定供应,实现了双赢。 这些务实的举动很快收到积极反馈,中国恢复赴韩团队游后,韩国航空股随即上涨,济州岛的酒店预订量也应声翻倍。 最关键的是在同盟内部划定“主权边界”。李在明的策略并非旨在瓦解美韩同盟,而是在维系其框架的基础上,竭力争取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在芯片联盟问题上采取“拖延”战术以保护本国企业,在驻军费分摊上坚持韩方的预算主导权,并明确拒绝为他国利益在区域冲突中出头。 信息来源:大陆武统台湾,韩国是否出手?李在明回答就很迷——2025-05-30 15:27·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