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G,也就是把用户的电动汽车电池作为全社会储能的一部分,从而在用电高峰期(一般是白天)用户电动车插上充电桩反向给电网供电,在本次路线图3.0的时候再次被提及。
支持V2G,整车和充电桩都需要配备相应的结构和功能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被忽视的,是所有V2G的合理性计算的背后,是要放开电价。
很多人算了V2G的账,包括研究所谓的电池循环损耗。但是更大的问题其实是从220V-800V的PHEV/EREV/EV的电池,通过车载的高压电力电子系统,再通过充电桩,然后还要集合升压并满足电网调控的需求,然后再并入超高压的主干电网系统之中。这个过程损耗的前提下,你能拿到多少钱,因为电网只会为真实入网的电量付费。
这也是为什么,连屋顶光伏,都根本不指望从电网能收到钱,都靠的是安装屋顶光伏的本企业或者组织的自用电才能收钱。而且很多城市已经禁止屋顶光伏进入城市电网,因为调度能力不足。
如果要有利可图,就要提升电价,德国基准电价是中国电价的5.3倍,阶梯电价的涨幅则更加夸张。
很多人提到峰谷站以及类似换电站的设施,纯峰谷站在目前高度内卷的中国储能市场,根本挣不到钱。从2023年到2024年,我目睹了MWh级的储能站的委托建站费用,下降了超过60%。如果纯靠电网的丰富价差,投资回报周期在8年以上。
而且这样的回报率,是以深度充放和一日两冲两放的标准计算的,说换电站加入这个能赚钱,是纯搞笑的。全负荷的峰谷储能站,电池在里面的寿命基本就是2年左右。
深度到什么程度?放电到3%,充电到>97%。
如果你是用家冲,几乎感受不到电费花钱,那么你怎么能相信就换电站那点小心翼翼地做个充放动作,能挣到钱的。
所以,我们做了一大堆TOC,才决定探索奥特能退役电池结合光储冲做站点的。这样站点的电池就相当于是免费的(用完了照样可以后续的拆解回收),储能站的75%以上的成本就是电池。
未来,要靠的是基于退役电池的储能站来平衡所谓的虚拟电场,而且储能平衡的是就近使用的地区微网,不可能靠分布式储能去支撑主干电网的,更不可能说要牺牲用户的电动车的电池寿命与安全还要支持高压快放去支持所谓的城市峰谷电平衡。这纯粹是一些所谓的“专家”由于无法回答地区能源平衡策略的时候,强行创造出来的所谓“对策”。
